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0629
尺寸:8.3 x 7.5 x 17.5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金童、招財、進寶、童子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招財童子像,作立姿姿態,表面粧佛已褪去。頭部微側向右。頭頂兩端梳雙髻,雙眼半睜。上半身著窄袖衣,腰繫布帶,下半身著長褲。跣足,立像挺身以雙腳分立的姿態站於岩座上,右腳向前,左腳在後,左手向下托持芭蕉扇,右手橫伸向左,左手掌缺損。
2.招財、進寶童子,為土地公或財神的從祀神,大多為一對攣生兄弟,一男一女的類型,則可稱金童玉女。童子通常手上持有元寶、聚寶盆或是珊瑚之類的奇珍異寶,負責協助財神分配財寶賜予信徒。其原型為觀世音菩薩身邊的善財童子,佛典形容善財出生時地湧財寶,因而被被賦予財神信仰而改稱為招財或進寶。招財進寶造形多作稚齡童子模樣。頭髮結髻,面帶笑容,造形十分討喜,並兼具有多財多子之喜意。(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王健旺,1998,《台灣土地神信仰及其造像藝術》。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