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泥塑地藏王菩薩像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9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7.JPG)(僅限公開瀏覽),第7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8.JPG)(僅限公開瀏覽),第8張,共9張
登錄號:2017.001.1299的圖片(20170011299_I009.JPG)(僅限公開瀏覽),第9張,共9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1299

尺寸:18.5 x 12.1 x 22.8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地藏菩薩、幽冥教主
文物描述:1.本件泥塑地藏王菩薩像,作遊戲坐姿態,表面施作塗裝、安金不見紅粉線盤飾粧佛技法,粧佛局部剝落。頭戴五佛冠,顏面表現青年比丘相貌,雙眼垂視,山根塌、鼻樑短,身著右衽寬袖僧袍、左肩綴有袈裟環釦,袈裟粉線盤飾方格福田衣紋,雙腳套履,於坐騎上。左足垂下、右腿屈膝內伸,左手捧珠橫置於胸臆前,右手呈握物狀高舉於右肩前,持物已缺失,推測為錫杖。坐騎背上覆蓋坐布,坐布又稱座具,坐騎諦聽呈趴伏狀,頭顱單角,抬頭向前,坐騎下為八角形木質臺座。
2.地藏王菩薩或稱地藏菩薩、幽冥教主,名稱源自《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與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菩薩一同被尊奉為漢傳佛教四大菩薩。地藏王菩薩的信仰在唐代與幽冥信仰相融合,在地獄救度苦難的形象至宋代已深植民間,明清以來則盛行新羅王子金喬覺為地藏化身之說。關於地藏王菩薩的造像,受唐朝大歷年間流行於民間社會的《還魂記》影響,藉此在晚唐五代以後,地藏像多半呈現頭戴風帽、托寶珠、持錫杖的僧侶模樣,並以僧侶來象徵濁世的清流,身旁有文殊師利菩薩化身的金毛獅,金毛獅在《西遊記》改寫為「諦聽」,因而造像常表現成趴伏的形貌,一耳向上、一耳朝下,比擬正在凝聽世間聲音的情況。(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1.翁瑜敏,2005,《地藏菩薩小百科》。臺北:城邦文化公司。
2.馬書田,1993,《華夏諸神佛教卷》。臺北:雲龍出版社。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4
已瀏覽清單
藏品(長崎繁吉〈經穴大圖(前面)〉)的圖片
藏品(《兒童樂園》第12期)的圖片
藏品(光緒十八年苗栗縣正堂沈為徵收納戶黃造之執照)的圖片
藏品(議價紀錄)的圖片
藏品(慈湖清曉)的圖片
藏品(奧瓦葦)的圖片
藏品(笠下影)的圖片
藏品(台北歌壇81輯)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