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1230
尺寸:12.1 x 9.4 x 23.9cm
歷史分期:1683-1895(清代)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中國
關鍵詞:藥王、醫藥神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藥王像,作立姿態,表面平塗上漆,表面佈滿污漬。臉型輪廓橢圓,頭部微轉向左,雙眼半睜。頭戴翼善冠,身著寬袖盤領衣,腰束腰帶,腳穿皂靴。左手向外抬高,手掌朝外,右手小臂前抬,拇指與食指相接,作掐丹藥狀。左腳向前踏臺座,右腳抬高踏在虎頭上。藥王的背上後有龍,腳下的虎呈站立狀,龍與虎呼應藥王醫龍眼、治虎喉的傳說典故。臺座前蛀蝕。
2.藥王即主管醫藥之神,佛教稱藥王菩薩,其名諱有多種說法,一說藥王為唐中宗時精通醫術之光祿卿韋訊,或說為唐武后時之章善俊,唐朝,奉道法。韋、章二人兩人皆流傳有攜黑犬隨行、施藥濟人之事蹟。亦有以為藥王為古代名醫扁鵲、華陀者。臺灣民間信仰以神農大帝為藥王,道教則以隋唐間之孫思邈為藥王,尊稱孫真人,流傳有醫龍眼、治虎喉之傳說。本件藥王神像較為近似孫思邈之造形。(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仇德哉,1974,《臺灣廟神傳》。臺北:作者自刊。
呂宗力、欒保群,1991,《中國民間信仰諸神》。臺北:學生書局。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