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01.1303
尺寸:11.6 x 5.9 x 38cm
歷史分期:1945-(二戰後)
類別一:器物類,宗教禮俗,神像及象徵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佛祖、佛陀、如來、世尊、軟身神像
文物描述:1.本件木雕軟身佛像,表面施作塗裝粧佛技法,局部漆面剝落,背面開有長方形入神洞,封榫佚失,內容物件已取出。造像屬於軟身神像,分為頭部與身軀、上手臂、下手臂與手掌、大腿、小腿與腳掌,共十個構件組裝而成,各部位以關節接合,四肢可活動。頭部雕鑿鏍髮,身軀雕塑胸肌、男性生殖器。
2.佛的梵語音譯為薄伽梵,意譯為「覺者」,經典講述佛的名號共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漢傳佛教另稱為佛祖、佛陀。關於佛的造像,頭部的表現是主要特徵,而在經典則講述佛的整體形象有三十二種外貌特徵,其中關於佛的頭部描寫,《中阿含經卷》:「沙門瞿曇頂有肉髻,團圓相稱,髮螺右旋,是謂,尊!沙門瞿曇大人大人之相。」《佛說造像量度經解》:「肉髻。佛頭巔頂上有肉塊。高起如髻。形似積粟覆甌。高四指。由其根下至髮際之分量。亦如此四指也。」(富俐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謝宗榮計畫主持)
參考資料:林保堯,1997,《佛教美術講座》。臺北:藝術家出版。
編目者:張淑卿
編目日期:2017/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