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藤本蠶業合名會社出版《蠶絲月刊》第171號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6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6張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6張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3.JPG)(僅限公開瀏覽),第3張,共6張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4.JPG)(僅限公開瀏覽),第4張,共6張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5.JPG)(僅限公開瀏覽),第5張,共6張
登錄號:2017.015.0034的圖片(20170150034_I006.JPG)(僅限公開瀏覽),第6張,共6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15.0034

尺寸:19 x 26.6 x 0.2cm
歷史分期: 1912-1926(日本時代-大正時期)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雜誌期刊,產業
創作者/製造者:蠶絲雜誌株式會社
製造地:長野縣
關鍵詞:蠶絲月刊、蠶絲業、日本產業發展
文物描述:本物件為大正十三年二月一日發行的蠶絲月刊,目次頁透過圖面無法辨識,廣告刊有梁川蠶種株式會社、長野縣蠶業試驗場松本支場招募講習生及長野縣森風穴株式會社支廣告。臺灣的蠶業在日本時代以前未見有系統的發展,日人根據調查發現臺灣的天然條件適合發展蠶業,並可提供日本之需求,因而開始以獎勵補助的方式推廣蠶業在臺發展,然結果並不如政府所預期,因此停止補助,但也意外促成臺灣蠶業以既有得基礎朝不同方向發展,1920年代後臺灣養蠶業由於製種業發達使展業方向由絲繭轉向種繭育。
參考資料:吳孟真,〈台灣蠶業的技術與社會研究:以「蠶業生產專業區」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2012,頁11~21。
編目者:蘇斐汶
編目日期:2019/05/13
已瀏覽清單
藏品(陶罐)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
藏品(第一屆愛書人倉頡獎—最受歡迎的十位作家)的圖片
藏品(CO2地下貳層配置平面圖 竣工配置平面圖)的圖片
藏品(斑紋雲母板岩)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臺北市政府訓令)的圖片
藏品(環狀玦形耳飾)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