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亞洲唱片發行《輕音樂》塑膠唱片
登錄號:2017.017.0297的圖片(20170170297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17.0297的圖片(20170170297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17.017.0297的圖片(20170170297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17.0297

尺寸:25 x 25 x 0.2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器物類,娛樂,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亞洲唱片
關鍵詞:塑膠唱片、亞洲、輕音樂
文物描述:本文物為塑膠唱片《輕音樂》,唱片中心也清楚標示商標亞洲唱片以及本張黑膠的名字─輕音樂,並包含我所愛的人、田莊兄哥、獨身者進行曲、風流做田人、離別的月臺票、悲情城市、相命仙、夕日落山邊八首曲目。
1930年代是臺灣快速現代化的時期,有著文明象徵的廣播、唱片、電影等傳播產業都在此時期有顯著發展。原本為「日米蓄音器製造株式會社」的古侖美亞公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快速成長,其在當時有20多個唱片公司的臺灣獨佔一方,除了資歷最深,也是錄製音樂唱片的領導角色,且更培養出當時紅遍臺灣的流行歌手純純、愛愛以及音樂製作人鄧雨賢…等人。隨著古侖美亞唱片公司桃花泣血記一曲的成功,泰平、勝利、博友樂等唱片公司也開始興起,新高唱片也是其中一間,這些臺灣的小型唱片公司成立「臺灣唱片協會」專攻臺灣唱片製作和發行,與古侖美亞對抗。唱片的發展至戰後變更多元,受到政局的影響,民歌運動後就是本土音樂的年代,其中亞洲唱片為本土音樂思潮的代表之一,其成立在1957年,是臺灣少數成立超過四十年的唱片公司,致力保存臺灣音樂以及本土絕版的歌謠。
參考資料:1.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雅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2008.06,臺北),頁169-196。
2.黃國超,〈臺灣戰後本土山的唱片的興起:玲玲唱片個案研究(1961-1979)〉,《臺灣學誌》4期(2011.10,臺北),頁1-43。
3.施慶安,〈日治時期唱片業與臺語流行歌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廣播電視研究所,2011)。
4.林怡瑄,〈臺灣獨立唱片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2003)。
編目者:蔡誌德
編目日期:2019/08/27
已瀏覽清單
藏品(安山岩)的圖片
藏品(林宗源於墨蹟前獨照)的圖片
藏品(臺南赤崁樓)的圖片
藏品(木雕觀世音菩薩像)的圖片
藏品(缽口)的圖片
藏品(南湖大山蠅子草)的圖片
藏品(粵瓦葦)的圖片
藏品(丁潁個人照(照片背面))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