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1948年東京棒球邀請賽之選手胸章
登錄號:2017.017.0361的圖片(20170170361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17.0361的圖片(20170170361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17.017.0361的圖片(20170170361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17.0361

尺寸:8.8 x 3.6 x 0.6cm
歷史分期: 1945-1965(二戰後初期)
類別一:器物類,娛樂,其他
關鍵詞:野球、棒球邀請賽、現代化、京都、1948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選手胸章,是1948年東京棒球邀請賽之選手胸章,別針的部分為藍色與黑色相間,黑色部分上頭寫著「2 INTER-CITY INVITATION BASE BALL-KYOTO」,藍色部分則寫上1948的年代。別針下方有一塊布,上面寫有選手的字樣。
2.棒球在日治時期稱為野球,為當時為風行的運動項目之一。臺灣的體育運動是在日至時期後才有系統的實施,且運動比賽不只是體能比賽更富含意義,其所代表的是臺灣人開始學習競爭與守法的精神,以及野蠻文化被天皇感昭因而走入現代化之內涵。另外,野球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其藉由教育的方式達到追求身體健康、鼓勵競爭、講求節制、倡導團隊合作、犧牲奉獻等目的,並讓野球成為「帝國的體育運動」,因此在殖民政府如此的推廣之下,野球傳播至臺灣各地並蓬勃發展。雖說如此,但就當時代的野球競賽成績而言,臺灣人並不亞於日本人。此外,就時代而言,日治時期是臺灣棒球萌芽也是發展的時期;戰後由於民生困苦,所以棒球是庶民生活的一部分,學校、公司有許多球隊成立,但成績不算耀眼;自1970年代後臺灣的棒球隊組成穩定,也有較多成果。
參考資料:1.林丁國,〈日治時期臺灣網球與棒球運動的島內外競賽表現〉,《臺灣史研究》16卷4期,(2009.12,臺北),頁37-80。
2.林丁國,〈觀念、組織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體育運動之發展(1895-1937)〉(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3.謝仕淵,〈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的現代化:日治時期臺灣棒球運動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1)。
4.謝佳芬,〈臺灣棒球運動史(1920-1945)〉(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2005)。

編目者:蔡誌德
編目日期:2019/08/27
已瀏覽清單
藏品(送物單)的圖片
藏品(琦君與學生合照1-4)的圖片
藏品(蜚蠊(1))的圖片
藏品(竹製菸桿)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樹鵲)的圖片
藏品(女用頭巾)的圖片
藏品(抗議-4)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