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台灣總督府發行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臺灣館宣傳明信片
登錄號:2017.025.0015的圖片(20170250015_I001.JPG)(CC BY),第1張,共2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登錄號:2017.025.0015的圖片(20170250015_I001.JPG)(CC BY),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17.025.0015的圖片(20170250015_I002.JPG)(CC BY),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7.025.0015

尺寸:9.2 x 14 x 0.2cm
歷史分期:1895-1945(日本時代)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明信片
關鍵詞:明信片、明信片、美術畫作、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台灣館
文物描述:本文物為和平紀念東京博覽會台灣館宣傳之七張明信片,皆為台灣總督府發行彩色美術明信片,並都有正面與反面,正面的部分,其主題分別是:市街新屋(台北市衡陽路)、台灣產殖(糖、米)上昇、台灣糖業產、台灣的米增產對日本糧食貢獻、第四天!!門司到台灣、來到南方天惠地、原住民杵歌(邵族),從繪畫內容可看出當時的殖民政府欲在東京博覽會上宣傳統治台灣的政績。而背面的部分,七章的格式都寫有郵政明信片和POST CARD等明信片的標記,還有貼郵票的方框。
2. 明信片也就是現在的明信片,起源於1864年英國女皇伉儷印刷之繪圖聖誕卡,並以郵遞的方式政贈親友,因此掀起了私人卡片寄送的風潮;而第一張由國家之名所發行的官方明信片為1969年由奧地利郵政局所發明,並以其作為一種不具保密性的信件,由於其郵資較一般信件低廉,因此廣受一般名眾歡迎。日本於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由於西方政策的推行,因此效仿西房的郵遞政策,也開始製作官方明信片稱為「葉書」,若在葉書上面放置「寫真作品」和繪畫等就稱為「明信片」。另外,在1900年之前明信片的印製和上面的寫真內容都受到官方霸權的影響,直到1900年之後才有私人明信片的出現。
3. 明信片的圖片來源主要有三,其一是取自於寫真也就是當時的照片,其來源多來自人類學家或相關研究學者所攝之照片,多以原住民為題材;其二,由當時名畫家所繪製之美術作品所構成,內容多為風景畫、美展作品、歷史事件、人物像等,也被稱為美術明信片;其三為官方或博覽會之宣傳海報。不論是哪一種的設計方式,都表現了台灣美術的區域特色,但也可以從當時的題材看出當時的官方力量的強大,以及殖民意象在明信片上的體現。
參考資料:1. 黃國正,〈用老照片閱讀台灣史─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藏寫真帖之利用價值〉,《台灣學研究》3期(2007.6,臺北),頁57-65。
2. 徐佑驊,〈日治時期「台灣寫真帖」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班,2011)。
3. 戴逸純,〈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官葉」視覺性研究〉(台南: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2012)。
4. 戴麗娟,〈日治時期臺灣熱帶景象之形塑─以椰子樹為中心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編目者:石文誠
編目日期:2019/12/09
已瀏覽清單
藏品(萬曆通寶)的圖片
藏品(燈稱花、烏雞骨)的圖片
藏品(打製石斧)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地面層天花反射平面圖(理化實驗館))的圖片
藏品(刮削器)的圖片
藏品(樑配筋)的圖片
藏品(大籽當藥、巒大當藥)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