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貴州黃平亻革家蠟染圍腰 
登錄號:20170010900的圖片(20170010900_A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170010900的圖片(20170010900_A001.jpg)(僅限公開瀏覽),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170010900的圖片(20170010900_A002.jpg)(僅限公開瀏覽),第2張,共2張
文物分類: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
材質:織品
年代:1945~1996
尺寸:長:75 x 寬:46cm
重量:0.09kg
取得方式:移撥
藏品描述:本件為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館藏「貴州黃平亻革家蠟染圍腰」(登錄號:20170010900)。
本件由靛藍染色的蠟染花布裙身和為米、橘、紅、茶等色棉線交織構成的繫帶組成,此繫帶偏寬版,繫帶兩端帶有未編織的棉線尾端,呈流蘇狀。裙身部分呈方巾狀,以靛藍色為底,白色為裝飾圖案,圖案為具規則的幾何圖形布局,包含以圓形如太陽並包含花草的圖樣為主,紋樣中心對稱,按米字結構佈局,規整嚴密,醒目的圓形圖案表現對太陽的崇拜。蠟染的做法是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上,用自製的銅刀點上蠟花,畫出各種圖案花紋,再將畫好的蠟片放在靛藍色染劑的染缸里染色,再經脫蠟、漂洗而成。此塊圍腰的白色處有些許龜裂紋路,這是在染布時自然所產生的紋路,這種紋路稱為冰裂紋。
亻革家人自稱後羿的子孫,民族識別之下被列為苗族支系。革家蠟染紋樣工整細緻,畫面潔淨且顏色分明,為革家蠟染的特色。
苗族女子穿著多以長袖長衣為上裝,下有褶裙,前有圍腰作為服裝收束。苗族服飾的精緻與美感是苗族婦女勤勞、能幹的象徵,而紋飾常以日常所見之花卉為主,可見苗族服飾如何反映其文化與生活。

登錄號:20170010900

典藏單位:臺中市政府文化局/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台灣文化2卷8期)的圖片
藏品(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出版《臺灣省通志》卷四經濟志綜說篇第一冊)的圖片
藏品(懸絲傀儡戲偶-丑)的圖片
藏品(三菱集團內幕-葉石濤譯(筆名鄧石榕))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昭和十二年洪藜等五名繳納頭汴埤水利組合費領收證明)的圖片
藏品(石斧)的圖片
藏品(Y.KITAMURA & CO.製白鷹牌切松茸罐頭商標)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