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19.031.1176
尺寸:14 x 8.9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32~1935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明信片,名勝史蹟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霧社事件、抗日、泰雅族、賽德克族、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碑
文物描述:1.本件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墓,橫式版面明信片,一面為滿版彩色印刷照片,一面為書寫面。明信片上的照片主題為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墓,為一圓柱體石質紀念碑。照片採仰視角度拍攝,紀念碑位居照片正中央,矗立在山林樹木之間,紀念碑下有高臺相襯,整體呈現出紀念碑的莊嚴、宏偉。明信片右上緣有文字「霧社名勝(三)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の墓」,並有一櫻花形狀的郵戳,郵戳內有「登山紀念」、「10.1.4」(應指郵戳日期為昭和10年1月4日)、「臺湾霧社」三項標示。明信片另一面印刷分隔波浪細線、「郵便はがき」、「POST CARD」與天鵝圖案,無手寫痕跡。
2.1932年,霧社事件落幕後的兩年,日本政府於霧社當地設立「霧社事件殉難殉職者之墓」之紀念碑,以悼念於事件中死去的日本人。據事後日本官方統計,日方於在事件中罹難的人數共計139人,男86名,女53名。
3.1930年10月27日,霧社地區正熱鬧地舉行運動會,在警備鬆弛之時,由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首先發難,與荷歌、波亞倫等諸社分隊襲擊霧社地區的警察分駐所、學校、日人官舍等處,是為霧社事件。事件發生後,日方緊急調派臺灣各地駐軍鎮壓,並利用「味方番」(與日本官方保持友好關係的原住民)攻擊躲在深山中的起義原住民,經過為期一個月多的戰鬥後,事件至年底才落幕。事件結束後,日人為集中管理霧社地區的生還者,將之移至川中島(今南投縣仁愛鄉清流部落)重啟生活。
參考資料:1.賽德克族族群歷史,臺灣原住民族資源資訊網,http://www.tipp.org.tw/aborigines_info.asp?A_ID=2&AC_No=2(瀏覽日期:2022/08/04)。
2.周婉窈,2010。試論戰後台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3):11-57。
編目者:委託編目-博典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2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