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Gestetner 105鋼版油印印刷機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1.JPG),第1張,共8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1.JPG),第1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2.JPG),第2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3.JPG),第3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4.JPG),第4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5.JPG),第5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6.JPG),第6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7.JPG),第7張,共8張
登錄號:2020.015.0001的圖片(20200150001_I008.JPG),第8張,共8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20.015.0001

尺寸:47 x 38.4 x 41.6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71~1980
年代描述:此年代為印刷機印製《鄉訊》的時間。
類別一:器物類,政治社教,其他
關鍵詞:黨外雜誌、鄉訊、印刷機
文物描述:此物件為1970年代印製「比利時台灣同鄉互助會」刊物《鄉訊》(Courrier des Formosans)的印刷機,機型為Gestetner 105,為鋼版油印印刷機。
1971年4月24日在比利時魯汶大學留學的臺灣學生組成「比利時台灣同鄉互助會」,8月創辦了《鄉訊》(Courrier des Formosans)月刊,惟因影印價格高昂,於是買了成本最低的鋼板印刷機,出刊時大家合力刻鋼版、油印、寄送,當時核心人物為何康美、盧修一、吳榮義等人,《鄉訊》出版的資金,當時是靠大家打工收入及小額捐款。《鄉訊》於1971年改為「歐洲台灣同鄉會聯合會」發行,之後更由歐洲各地同鄉會輪流執行出刊工作。
《鄉訊》的內容主要是專欄新聞報導與分析,介紹歐洲各地制度、臺灣消息、鄉友動態等等,是當時歐洲臺灣人交流與發聲的平臺。然而,在戒嚴體制下,時常對臺灣政治有批評的《鄉訊》,亦是情治單位關注的對象,不少編輯亦成為「黑名單」。1980年代為臺灣的民主化運動熱潮,也帶動黨外雜誌的發行,1983年《鄉訊》在編務工作維持不易狀況下停刊,之後雖有復刊,但仍在1999年後便完全停刊。
參考資料:1.何康美,〈《鄉訊》緣起〉,《鄉訊》2006。
2.張炎憲,《自覺與認同--1950~1990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編目者:曾婉琳
編目日期:2020/08/10
已瀏覽清單
藏品(螟蛾)的圖片
藏品(打製石斧)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蟬(龍瑛宗))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NULL)的圖片
藏品(N/A)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