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劉全仁「造可勝之機,策必勝之謀」
登錄號:2023.002.0166的圖片(20230020166_I001.jpg),第1張,共2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2023.002.0166的圖片(20230020166_I001.jpg),第1張,共2張
登錄號:2023.002.0166的圖片(20230020166_I002.jpg),第2張,共2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2023.002.0166

尺寸:19.6 x 26.9 x 0.1cm
歷史分期: 1965-(1965迄今)
推測年份(西元):1969~1969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文書檔案,政府文書
關鍵詞:反共、思想教育、匪情研究、警政業務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劉全仁撰寫「造可勝之機,策必勝之謀」之文章,釘裝,封面油印標題「造可勝之機,策必勝之謀」,內文以十行紙油印,共有6張;十行紙的邊框印「基隆市警察局」、下邊框印「58.3.3.000」,內文主要是討論大陸匪區在毛匪共產黨統治下,人民紛紛表現復舊風潮、工農反對當權以及內部腐化的情形,並論述強化復興基地、加強擾敵困敵之應有作為。
2.民國38年(1949)中共於中國大陸建立政權、中國國民黨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退居臺灣後,歷經多年內戰並失去中國大陸的慘痛教訓,讓時任總統蔣中正與蔣經國父子遷臺後格外重視中共情報蒐集。民國42年(1953)一心「光復大陸」的蔣中正下令成立一個專門研究「匪情」的單位,之後由蔣經國負責在總統府之下設立機要室資料組,對內稱「遠廬」資料室,對外名為「國際關係研究會」。臺灣於50年代初期就開始耕耘中共問題的探討,當時稱為「匪情研究」。在時代氛圍下,警察機關也強調要反攻大陸就要先鞏固臺灣,要鞏固臺灣就要先安定民心,要安定民心就要先做好警察工作的核心思想。
3.劉全仁,民國9年(1920)生,原籍河北省雄縣。民國39年(1950)39 7月至 47 年 (1958)2月擔任臺灣大學駐衛警察隊隊長,期間於民國42年(1953)取得公務員高等考試警察行政人員任用資格,而後歷任臺中市警察局課員、基隆市警察局秘書、經濟課課長、刑事課課長、臺東縣成功分局局長、高雄市警察局分局長。
參考資料:1.段承愈,1965。發刊詞,警光雜誌半月刊,創刊號:1。
2.數位專題,中共學,中共研究在台灣 始於匪情走向學術,https://project.cna.com.tw/20210601-China/202106223001。(2022/7/12瀏覽)
編目者:李文媛
編目日期:2023/0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紡綞棒)的圖片
藏品(黃留立杜賣盡根田契字)的圖片
藏品(小菇屬)的圖片
藏品(后門圍牆剖,正,背立面圖、圍牆剖立面圖、圍牆平面大樣、圍牆大門剖立面詳細圖、圍牆平面立面剖視詳細圖、大門雨庇平面圖、雨庇橫斷面配筋詳圖)的圖片
藏品(琦君夫婦與友人照2-4)的圖片
藏品(白棉地藍線繡花鳥拐子龍紋肚兜)的圖片
藏品(秋水無塵)的圖片
藏品(光緒二十一年劉明正、曹媽見、黃同和執照)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