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器物類\生活衣飾與用品
其他:民國
尺寸描述:高40(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布袋戲木偶》(館藏編號35407)。此件戲偶為眉清目秀的書生,劍眉,鳳眼,黑鬚,身著白袍,腹圍一圈黃色如意型腰飾及綠色腰帶,前外裙門有黃色毛飾,後外裙門圈金繡橘色、深藍色菊花兩對。翻開外袍可見綠、藍色布腿以及高腳黑靴。生,指一般男性角色。構成生角的臉相大體屬於正派的:上庭豐滿,施繪單純,眉細平開闊清秀且長,鬚潤軟而疏朗,器宇軒朗,形色敦厚。青年中眉清目秀的書生稱文生,英姿煥發的稱武生;壯年有黑鬍鬚的稱鬚文,鬍鬚全白稱村公、鬚生。
布袋戲是以人的雙手、巧手來演出與操作的表演。古典布袋戲在明末清初隨著閩南一帶泉州、漳州、潮州的移民來到臺灣而大放異彩。傳統布袋戲的角色大致以平劇的「生、旦、淨、丑」為主。1954年「新興閣掌中劇團」團長鍾任璧和編劇吳天來合作推出「大俠百草翁」一劇,連演16年,因其劇偶造型與演出型態已跨出傳統布袋戲的範圍,被認為是最早出現的金光布袋戲。它和傳統布袋戲有很多不同之處,最明顯的是戲偶的不同,造型新潮多變,且尺寸愈增愈大,其中戲偶很多是臺灣偶師創製的。本館1978年購入47尊金光布袋戲偶,大致都是早期的刻工。
館藏編號:35407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