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白玉豬形勒
登錄號:71-00313的圖片(js71-00313na0001s.jpg)(CC BY),第1張,共1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民國
尺寸描述:長5 寬1.5 高1.5(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白玉豬形勒》(館藏編號71-00313)。入藏年代1982年。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豬形勒為白玉質,玉質多石紋。圓柱體的器面簡約淺刀雕出豬的形體,略帶拙趣,素面無任何紋飾。長端中間有通天孔,可單獨佩戴使用。
勒子,起源的製作材質是結繩後的繩子於生產勞動中的應用附件,將獸皮包捲繩上,兩端用細繩繫緊,成為提握功能,後發展為更加耐用的玉石材料,直至成為飾品等等。勒子出現之初,是一種實用器,隨著歷史發展逐漸演變為裝飾物,多為佩戴、把玩之用。勒子器型演變之前身為玉琮,但從考古發現來看,玉勒子與琮常是同地出土,故它們之間不存在相仿的問題。用作禮器的形體須大方顯威嚴,稱琮;用作佩飾的形體要小才方便,稱勒子。
玉勒子起源於文化期的玉管飾,一般中間有通天孔,多屬單獨佩戴使用。從紅山、良渚文化一直到明清時期皆在加工製造,形成了一個器型豐富、紋飾多樣的勒子系列。一般有圓柱形、扁圓柱形、紡錘形、束腰形、腰鼓形、方柱形、扁方柱形、三角柱形、六腳柱形等。古代的佩飾一般寓意豐富,形制既要美觀又要寓意吉祥。勒子早期以素面為主,後出現各種紋飾,常見的有獸面紋、線形紋、穀紋、勾連穀紋、雲紋、勾連雲紋、龍紋、鳳紋、文字等。勒子常見平面線刻、曲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雕等。

館藏編號:71-00313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霜地卷)的圖片
藏品(陶把)的圖片
藏品(光緒十三年王阿周氏立杜賣偉五公眾田契約字)的圖片
藏品(槍)的圖片
藏品(橋)的圖片
藏品(花器、陶器)的圖片
藏品(陶片)的圖片
藏品(省立高雄女子中學作文簿:初中部三年級(「秋夜」等))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