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碧玉鐘形珮
登錄號:71-00380的圖片(js71-00380na0001s.jpg)(CC BY),第1張,共1張
CC BY(姓名標示)    圖檔加入下載清單圖示
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民國
尺寸描述:長5.5 寬4 厚0.6(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碧玉鐘形珮》(館藏編號71-00380)。於西元1982年入藏。為總統府第一局撥交紐西蘭華僑楊達志先生捐贈。
本件鐘形佩為碧玉質。器呈鐘形,分三段刻飾紋:最上段陰刻雲龍紋,中段陰刻雷紋,下段陰刻葉片紋,下端左右兩側琢刻向外凸出之三齒牙(出戟),成為「戚」。器頂上端有孔,可繫帶作為佩飾器。
編鐘的歷史可以追溯至3500年前的西周,是用青銅鑄成的大型打擊樂器,鐘的大小不同,音調不同。它的作用是為了溝通鬼神和祖先。《周禮》記載,編鐘是上層社會專用的樂器,是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在祭祀、大型饗宴等莊重的場合,按照規制使用等級相符的編鐘,配合編磬、笙、簫等樂器進行演奏。編鐘發展到春秋戰國,乃至秦漢,都曾盛極一時。編鐘的音色可謂雄渾沉穩,鏗鏘悠揚,一般會作為主音樂器。
「晨鐘暮鼓」,鐘鼓原來是用於誦戒、用餐、聽法等場合敲打集眾。後來寺院中,早起夜寢時,規定擊鐘鳴鼓作為號令。清晨的鐘聲先急後緩,警醒大眾長夜已過,勿再放逸沉睡;夜晚的鐘聲先緩後急,提醒大眾覺昏衢、疏冥昧,並拔幽冥之苦!中國寺院擊鐘長鳴一百零八,因眾生有百八煩惱,因此以鐘聲喚醒百八三昧,斷滅百八結業。

館藏編號:71-00380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高雄市機車美容洗車職業工會會旗)的圖片
藏品(黃則修攝野柳地景燭臺石)的圖片
藏品()的圖片
藏品(藏書票—藍鬚老人)的圖片
藏品(石蓴)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