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器物類\歷史文物
其他:龍山文化
尺寸描述:高14 口徑11.2 底徑5 (cm)
文物描述:國立歷史博物館藏《黑陶高足杯》(館藏編號88-00410),杯形呈直立式,盤口,粗柄外反高足,柄部鏤空。山東史前黑陶特色是胎薄為特徵,又稱「蛋殼陶器」,製作不易。質地為磨光黑陶,有輪製痕跡,係典型的山東龍山文化遺物。
山東龍山文化分佈於山東省中部、東部,和江蘇省的淮北地區,年代距今4500至4000年前。以黑色陶器群最具代表性,因此又稱「黑陶文化」。所謂黑陶,是一種普通黏土,經過精細淘洗、捏練,再置於蔭處讓它陳腐後才拿來使用;此時陶土顆粒會變得細膩均勻,而且顆粒周圍產生大量膠質薄膜,這種泥料加工時可使坯泥獲得良好的可塑性和成型穩定性。在龍山文化中,大部份的黑陶器坯都是以快輪製成,因此坯體均勻細薄,成型後再精心修刮,加上裝飾便入窯燒製。龍山文化時期已使用豎穴窯,窯燒溫度可達到攝氏1050度。通常在窯燒最後階段,再以濃煙薰翳,使陶胎滲透大量的炭粒,於是就成為黑陶了。燒好的黑陶還要用礫石或獸皮加以打磨,使之熠熠發光。
山東龍山文化的黑陶器以袋足器、三足器、圈足器較為發達。袋足器有鬹、甗等;三足器有鏟足鼎、盉,和三環足盤等;圈足器有罍、豆、杯、折腹盆、甕等。其中的粗柄高足杯以膠縣三裡河遺址出土最多,杯壁有薄至0.05公分者。無論工藝水準或器物造型,在古代陶器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樣精工的器物自然不是普通人的日常用器,以三裡河遺址言,其第2124號墓中便一次出土四件蛋殼高柄杯,因此推測擁有這種精緻黑陶器的人一定是上層階級。考古資料顯示:龍山文化時期的社會已有明顯的階層化現象,其陶器製作必有專門工匠負責,成品除供上層階級日用外,可能也作為象徵權貴身份的禮器。本館所藏這件黑陶粗柄高足杯,為許作立先生捐贈,經實際測量杯壁最薄處不到0.1公分,通體黑亮,修飾勻整,鏤空處亦極精巧,雖非典型的蛋殼黑陶,但亦屬精品無疑。
山東龍山文化是中國第一個經過科學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迄今學術界對它仍有許多看法。一般認為它上承山東大汶口文化和蘇北青蓮崗文化而來;而在整個龍山文化時期,其分佈區內的文化面貌則相當一致。除了造型風格水準十分接近的黑陶器外,玉器工藝也很發達,可能也有初級的鍊銅技術;此外普遍存在定居聚落和墓葬遺址,城子崖遺址還發現版築的土圍牆。眾多的生產工具顯示龍山文化的人係過著農業生活,並有一些宗教信仰及特定的犧牲儀式。
《黑陶高足杯》為史前時代作品,由國立歷史博物館於1999年購入典藏。
館藏編號:88-00410
典藏單位:國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