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粘土塑像-布袋和尚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0150-007
主題
分類1
:
玩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粘土製人形
中文 名稱
:
粘土塑像-布袋和尚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尺寸/度量
長
:
87
mm
寬
:
163
mm
高
:
263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物件為長87mm、寬163mm、高263mm的粘土布袋和尚塑像。本件來源係為「接收」,係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時期藏品。根據1930年代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歷史室陳列品清冊,其中有「本島人土俗」展示主題,陳列品包括:宗教器物、神像、風俗人形(人偶)、樂器等本島人用品,推測該文物應是此展示視野下而收藏。另,根據臺灣省立博物館1947-52年間清冊紀錄,有「產地 廣東」、「廣東玩具」等註記,但入館時間不詳。
綜合西元988年成書的《宋高僧傳》以及1004年成書的《景德傳燈錄》等記載,布袋和尚應為9世紀末浙江奉化或四明人,自稱法號「契此」,外表不修邊幅、大腹便便,居無定所。常以杖挑布袋,到市街聚落化緣,即便是葷腥魚蝦也不忌口,當時人稱「長汀子布袋師」。有特殊能力,可卜吉凶,也常以特殊裝扮暗示人們旱澇將至。曾留下「彌勒真彌勒,時人皆不識」等偈,被當時人認為是彌勒佛轉世,圓寂後也曾有人看到他仍背著布袋而行,江浙一帶廣泛流傳他的圖像。現在彌勒佛的造型,也多以布袋和尚為本。
參考資料
1、李靜杰,〈繁峙秘密寺清代壁畫反映的五臺山信仰〉,《華嚴學報》,7期(2014.06),頁199-240。
2、臺灣省立博物館藏品清冊人類學組民國36-41年,未刊稿。
3、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歷史室陳列品分區清冊。
(本館內容維護者張安琪於 2022-12-06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