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乾隆二十六年(1764)福建臺灣府彰化縣烏牛欄社保甲名簿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2267-003
主題
分類1
:
古文書
名稱
登錄名稱
:
保甲名簿
中文 名稱
:
乾隆二十六年(1764)福建臺灣府彰化縣烏牛欄社保甲名簿
-數量-
單 位
:
冊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所屬族群
:
平埔族(巴則海族)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乾隆貳拾六年十月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紙
尺寸/度量
長
:
446
mm
寬
:
446
mm
外觀描述
顏色
:
封面藍色.內頁米黃色
形狀
:
正方形線裝書
型制/特徵描述
:
P.1:十戶一牌福建臺灣府彰化縣正堂胡 為請編臺地保甲等事烏牛欄社保坊里第 保 長通事敦仔十牌甲頭阿沐管內第一牌......以上男共二十三丁女共二十六口乾隆貳拾六年十月P.2:....十牌甲頭阿打歪後六管內第二牌...以上男共十九丁女共二十二口乾隆貳拾六年十月P.3:....十牌甲頭六茅毛干管內第三牌...以上男共二十二丁女共十八口乾隆貳拾六年十月P.4:....十牌甲頭郡乃後那管內第四牌...以上男共十八丁女共十九口乾隆貳拾六年十月P.5:....十牌甲頭交老祿突管內第五牌...以上男共十七丁女共十八口乾隆貳拾六年十月
紋飾/印記
:
每頁皆用印一枚,共5頁,印為「彰化縣印????」
-備註-
備 註
:
台中圖書館移轉
參考資料
:
1、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646。2、下山元七,《保甲常識讀本》,(台中市:臺灣新聞社,1933年),頁168。
藏品描述
描述
:
保甲制度的出現與設置是統治階級為了能夠掌握百姓人數,進而出現的一種制度,其內容主要以十戶組一牌,每十牌為一甲,每十甲組一保。而此制度最早在台灣施行應是鄭氏時期,而當台灣在清康熙年間被收入清國版圖後,仍舊施行保甲制度,然而一開始的保甲制度僅限於街市,而1702年臺灣知縣陳璸認為台灣之所以會是個多事之地,主要是因為保甲制度並未被落實,至1737年的《大清會典》中甚至明定「台灣官員若對保甲奉行不利,則以「失察偷渡例」議處」。而從此份文件可知,到了1764年,其保甲制度已然進入到村庄乃至岸裡大社等平埔部落,因此可以知道至少在乾隆中葉,政府的勢力已經進到淺山地區,而岸裡大社附近已經不再是所謂的「化外之地」。另,從此名簿的紀錄可以很清楚的知道岸裡社(或其他部落)的親屬關係,及其丁口數(丁為男性,口則為女性),對於當時部落人口的統計有著一定的幫助,甚至可說是其重要的依據,並且可以透過保甲制度清楚的知道岸裡大社及其附屬社的人口分布,與該番社當時的領導者為何者,這或許是研究岸裡大社人口及社會關係的一個資料。然保甲制度本身因制度較為鬆散的關係,至清道光以降早已弊病叢生,形同虛設。即便如此,台灣的「保甲制度」仍舊施行至清末,甚至日治初期亦被承接,成為台灣最主要的地方單位,直至1945年才正式廢除,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由此可知,「保甲制度」可說是統治者在維持台灣地方安寧的最基本制度,甚至戰後國民政府接手台灣後,所推行的村里鄰制度,也算是沿用了此「保甲制度」的概念,因此保甲制度在台灣社會可以說是一個一脈相承的制度。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移交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