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道光四年(1824)臺灣北路淡屬蔴薯屯屯外委潘瑛文造「屯丁戶口名簿」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2268
主題
分類1
:
古文書
名稱
登錄名稱
:
屯丁戶口名簿
中文 名稱
:
道光四年(1824)臺灣北路淡屬蔴薯屯屯外委潘瑛文造「屯丁戶口名簿」
其他名稱
:
全集題名:岸裡大社文書
-數量-
單 位
:
冊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所屬族群
:
平埔族(凱達格蘭族)
時代
製作/使用西元年代
:
道光4年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朝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紙質
尺寸/度量
長
:
248
mm
寬
:
307
mm
其他測量值
:
24.8x30.7 cm
外觀描述
顏色
:
藍、米黃
形狀
:
線裝書
型制/特徵描述
:
封面:臺灣北路淡屬麻薯屯屯外委潘瑛文造送官下捌社屯丁肆佰名花名年貌技藝清冊內文:臺灣北路淡屬麻薯舊社屯屯外委潘瑛文為造送事遵將管下捌社屯丁肆佰名花名年貌技藝逐一備造清冊呈送察核施行須至冊者今開麻薯舊社屯丁參拾捌名阿打歪馬下六年貳拾肆歲紫面無鬚習烏銃........麻裡蘭社屯丁拾參名.......翁仔社屯番貳拾伍名......西勢尾社屯丁貳拾參名......葫蘆墩社屯丁貳拾伍名......崎仔腳社屯丁貳拾名......樸仔籬社番屯丁壹佰肆拾肆名......岸裡社屯丁壹佰壹拾貳名......
原件與否
:
原件
-備註-
備 註
:
省立臺中圖書館移交
參考資料
:
1、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台案彙錄甲集》(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9),頁245。2、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平台紀事本末》(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8),頁35。3、陳雲林主編,《明清宮藏臺灣檔案匯編》,第73冊,頁267-269。4、李文良,〈番屯與隘墾——十九世紀北臺灣邊區三層埔的案例〉《漢學研究》39(2):2021,頁211-250。5、陳志豪,〈清代臺灣的番屯制度與墾莊建構:以竹塹地區的九芎林莊為例〉《臺灣史研究》20(2):2013,頁1-30。
藏品描述
描述
:
乾隆五十三年(1788)清政府在平定林爽文事件後,深感熟番的武力是可以成為政府維持社會治安的利器,主要是因為林爽文事件可以順利平定,亦是因為岸裡大社等平埔族部落的協助(雖然林爽文陣營亦有平埔族的加入,例如下淡水番婦金娘),因此在福安康等人的上奏且得到獲准後,仿照四川屯練的方式,在台灣實行「番屯制」,全台一共設有十二屯,其中大屯有四處,每大屯為四百人,而小屯則為每屯三百人,共有八處,因此從乾隆末年以降部落的官階中亦出現「屯弁」,而擔任屯丁的熟番可以免除繇役,但為了避免國庫的負擔,因此官方並未提供糧餉給屯丁,而是將原先為界外的荒埔以養贍埔地的方式撥給部落,讓這些屯丁可以自給自足,然而越到後期其養贍埔地的位置離部落距離過遠,亦或是開墾不易的情況下,在官府認可的情況下可以招漢佃代為耕種,以維持其生計,然也在此種情況下反而進一步造成番地的流失,首先為番界的東移,原先非法開墾的土地就地合法,甚至有向內山發展的趨勢,其次則為因漢佃常欠繳屯餉,使得部落生活及經濟出現困難,只能將養膳埔地轉賣給漢人以求溫飽,間接成為壓垮部落經濟的最後一根稻草。而屯番制度在進到日治時期後則正式被廢除,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移交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