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中國北京皮影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7608
主題
關鍵字
:
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原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分類1
:
偶戲
分類2
:
中國北京皮影戲
名稱
登錄名稱
:
中國北京皮影
中文 名稱
:
中國北京皮影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來源區域
:
中國北京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19世紀
材質
材質描述
:
皮革、顏料
尺寸/度量
長
:
127
mm
寬
:
87
mm
高
:
6
mm
淨重
:
3.4
g
內容/意義
作者
:
不詳
背景說明
:
皮影戲又稱為「燈影戲」,係利用燈光照射到刮薄的驢、牛或羊皮製作的戲偶上,通過人物剪影的活動來表演故事情節的一種民間戲劇藝術。皮影戲歷史悠久,
其中一個源由為漢武帝與李夫人的故事。漢武帝非常寵愛李夫人,李夫人去世後,漢武帝日夜思念不已。有一位方士進言說他有招魂之術,並設帳弄影以招嬪妃夫人之亡靈。經過漫長的發展,至清朝時期,皮影藝術已發展至鼎盛時期,中國各省均有許多大大小小的皮影戲班,許多大戶人家也盛行養戲班、請名師刻製影人等文化。1949年後,中國建立國營皮影戲團,但文化大革命時期,皮影藝術因破四舊運動而再遭打擊。改革開放後,傳統文化逐漸受到重視,雖然皮影戲得以復甦和發展,但仍受電子影視和流行文化所衝擊。
皮影戲屬於民間藝術,各方面的情況因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製作材料也根據當地使用獸皮的情況而定。根據宋朝《夢梁錄》記載:「京師初以素紙雕簇,自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裝飾,不致損壞」。由此可知皮影原係以紙剪製,後來才改用皮革刻製。現時的皮影戲物品包括皮影人物、場面道具和景物,全都是使用手工刀雕、彩繪皮革製成。在中國地區,大多係使用牛皮、羊皮、驢皮等種類。而民間製作皮影的傳統工藝步驟,分別是∶刮皮、漿皮、描樣、雕鏤和著色。但若講求仔細,製作過程可由刮、磨、洗、刻、著色等共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約3000刀,流程繁複細膩。皮影戲的戲偶人物形像並不追求真實和準確性,而是以符合表演需要為主,戲偶人物大多為30公分高,多為側面形像,外形輪廓以線條簡潔、平滑流暢為特色。除人物外,也有飛禽走獸角色,並搭配家具、道具等配件,又或者有各種布景、植栽等增添畫面豐富度,在燈光映照下,美麗的皮影故事便活龍活現的展示在觀眾眼前。
北京皮影戲的發展歷史悠久,推測於元朝早期已有演出,並且由元朝(蒙古)軍隊帶至中亞地區,而至明正德三年(1508)才有皮影戲演出的紀錄。北京皮影戲來自河北省,分為東派與西派。此皮影(頭)文物屬於中國北京都皮影戲的西派皮影戲,亦稱為北京西城派或涿影戲 (原來自河北涿州影戲)。早期西派劇團於佛寺演出,以宣傳佛經為主。19世紀末,演出內容脫離佛教題材,開始出演《英烈春秋》、《白蛇傳》、《西遊記》等劇齣,也搬演當時流行的京劇節目,如《二進宮》。清朝時期,北京最著名的皮影劇團為西派路家班,路家班第六代路寶剛先生即是現任北京皮影戲團的團長,而路家人歷來都是自己製作皮影、編寫劇本和演出,此批北京皮影文物亦是由路寶剛先生協助鑑定。
傳統皮影戲的角色大致可分屬生、旦、淨、雜四大類,並依偶頭面部特徵、髮型、髮色與戲服款式、顏色做為角色名稱依據。此件偶頭形象特殊,應是配合劇情需要的角色。
-備註-
備 註
:
1.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案第一階段
2.台原登錄號:1CNsw16-02
參考資料
:
1.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21。典藏記錄檔案。
2.北京市們頭溝區博物館編《北京西派皮影遺珍》,2009年,學苑出版社。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文物「北京皮影戲偶頭」(文物編號1CNsw16-02),原為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之收藏,於民國109年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此件偶頭為清末民初時期於北京地區製作。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捐贈/贈送
到館日期
:
2021/04/28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