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中國湖南省邵陽縣布袋戲-武生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7645
主題
關鍵字
:
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原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分類1
:
偶戲
分類2
:
中國湖南邵陽布袋戲
名稱
登錄名稱
:
中國湖南省邵陽縣布袋戲-武生
中文 名稱
:
中國湖南省邵陽縣布袋戲-武生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來源區域
:
不詳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清末民初
材質
材質描述
:
木頭、鐵、布
尺寸/度量
長
:
382
mm
寬
:
262
mm
高
:
55
mm
淨重
:
112
g
內容/意義
作者
:
不詳
背景說明
:
布袋戲為中國偶戲的一種,也是傳統戲曲藝術的一環。相關記載始於清朝時期,並自福建閩南地區流傳開來。布袋戲表演時由演師站於戲台上,將戲偶套在手掌上演出,因此又稱為「掌中戲」。演出劇情多爲中國傳統章回小說或民間故事,演師根據劇情說唱口白,並搭配後場音樂演出。布袋戲偶是由木製偶頭、布製內體加上木製手腳作為偶人,演出時依劇情與角色需要更換服飾、盔帽、道具等,戲偶造型充滿創意,演出內容易於發揮想像力,是靈活性很高的表演藝術。
中國湖南邵陽布袋戲俗稱「被窩戲」或「耍把戲」,為單人偶戲之呈現方式,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發展歷史,由於社會變遷,昔日眾多劇團逐漸消逝,藝師凋零,表演所用之戲偶更是珍貴稀缺。中國湖南邵陽布袋戲更於2006年被確定為第一批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過去數百年間,中國各地常能見到演出「單人偶戲(扁擔戲)」的偶師挑著扁擔,行遍鄉野各地,可說是一條扁擔挑起了一個戲班。其表演方式和技巧為:一個藝人一副戲擔,不論大戲小戲、文戲武戲,生旦淨末丑,吹打彈唱耍,全靠演師一個人手、腳、口、舌並用,十指靈活調度。
-備註-
備 註
:
1.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案第一階段
2.台原登錄號:1CNgl04526
(舊號1CNrp45317)
參考資料
:
1.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21。典藏記錄檔案。
2.孟慶善,2009。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湖南:湖南省文化廳編。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文物「中國湖南邵陽縣布袋戲戲偶-武生」(文物編號1CNgl04526),原為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之收藏,於民國109年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布袋戲偶是由偶頭、內體、服飾、盔帽、道具等組成,此為布袋戲戲偶偶整體,為中國湖南地區樣式,年代約為清末至民國10年間。 本件戲偶可分為偶頭與服飾兩部分,偶頭以木材雕刻製作,臉型作男性面相。面部呈鵝蛋形,眉毛處繪製成上揚粗眉,眼部呈杏眼,眼角細長上翹,鼻部寬厚,嘴部呈抿嘴閉合狀。頭頂作圓餅形內縮,頂戴有帽盔。帽盔以鐵絲為骨架,表面再以布料包覆製作而成,呈前額處立有山字形之頭冠裝飾。偶頭後腦處帶有圓形孔蓋,並固定有鐵絲掛勾,可置掛於舞臺內側。服飾部分則以各種印花棉布拼接製作,外觀呈現底緣開口之T字形袋狀,頂緣中段處開口與偶頭縫合固定,左右袖口另以白色棉布製作。 本件偶頭粉妝白色,頭頂毛髮以黑色表示,面部以黑與紅色勾勒眼、眉與口等處。偶頭表面帶有髒汙與磨損痕跡,頭頂處有破損現象。服飾表面則帶有髒汙、黃化與破損痕跡。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捐贈/贈送
到館日期
:
2021/04/28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