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泉州傀儡戲偶
編號
編 目 號
:
AH007680
主題
關鍵字
:
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原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分類1
:
偶戲
分類2
:
中國福建泉州懸絲傀儡戲
名稱
登錄名稱
:
泉州傀儡戲偶
中文 名稱
:
泉州傀儡戲偶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來源區域
:
泉州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1980年代
材質
材質描述
:
木、塑膠、竹、布料
尺寸/度量
長
:
1760
mm
寬
:
500
mm
高
:
110
mm
淨重
:
1122.5
g
內容/意義
作者
:
不詳
背景說明
:
傀儡戲是一種由演師操控戲偶的戲劇型式, 依照操偶方式可分為懸絲傀儡、杖頭傀儡與鐵枝傀儡等數種,布袋戲亦屬於廣泛定義的傀儡戲種之一。在臺灣的傀儡戲專指懸絲傀儡類型,其特色在於戲偶身體關節各部位以線連接至提線板(又稱鉤牌),透過演師的手部動作與手指操控絲線,帶動偶人表演。臺灣傳統傀儡戲大致可分為南部的泉州系統、北部的漳州系統,以及客家系統。南部主要集中於臺南與高雄,傀儡戲演出偏向喜慶祈福的酬神儀式;北部重心集中在宜蘭,主要作驅邪禳災儀式使用。
傀儡戲偶的組成可分為提線板、偶頭、籠腹、四肢、服飾、帽盔與道具。籠腹為傀儡的身驅,傳統以竹篾編織而成,泉州系統的籠腹又分為上腹與下腹兩部分,可更靈活表現人體姿態。手臂則以關節分段,取用篾片為芯,以紙捲緊密包覆呈圓柱體。腿部則以麻繩製作外包長褲遮蔽。提線板依據流派系統的不同,有其造型上的細微差異,如泉州及莆田地區主要使用木製提線板, 中國其他地區則以竹材製作。其偶頭、手掌處、腳部、服飾、帽盔、道具則依照角色的不同而變換,或是藉此展現角色的人生際遇與升降浮沉。傳統傀儡戲偶的偶線數量約莫在10至14條左右,視其表演的需求以及戲偶的靈活程度而增減。
傀儡戲服飾大致上與戲曲的規則相同,皆以明朝服飾為基礎,再因應舞台需求美化或改變,不同階級身份有不同的顏色或款式,有一定的限制,具有顯示角色與人物身分地位的功能,如男女、貧富、貴賤、文武等。此偶身所穿著的戲服為「蟒袍」。「蟒袍」在戲劇中是皇帝或王公貴族穿著的禮服。繡有蟒紋圖飾,下擺有江崖海水紋。
-備註-
備 註
:
1.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案第一階段
2.台原登錄號:1CNmr12011
參考資料
:
1.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21。典藏記錄檔案。
2.Ruizendaal Robin, Marionette Theatre in Quanzhou,2006. 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
3.黃少龍,2011。泉州傀儡藝術概述。中國戲劇出版社。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文物「泉州懸絲傀儡戲偶身-蟒袍」(文物編號1CNmr12011),原為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之收藏,於民國109年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此件戲偶偶身約為民70-80年間於中國泉州地區製作。操縱用的偶線為民國80年左右由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工作人員更換。 本件戲偶可分為偶身與提線板兩部分。偶身穿著紅色緞面蟒袍服飾,內裏處以白色棉布作內襯。衣面以各色繡線與金蔥線刺繡裝飾,胸口裝飾正面龍紋,兩袖背面各作側身龍紋與水腳波浪。腰部以同款紅部製作腰帶,上面貼繡黃色、藍色玉帶裝飾,下擺處則繡有海水紋,上有樓台、雙錦鯉和祥獅。下擺兩側以綠色緞部拼接,兩袖連接白色水袖。偶手為木雕製作,粉妝膚色作文手樣式,腿部為白色緞布,底緣縫固木雕包布黑色平底靴,腿部外罩黑色襯布。 戲偶各處以黑色線材與提線板相連,提線板前端呈長方形板面,頂面略帶圓弧,周邊鑽挖圓孔固定線頭,後端延伸出圓棒形握把,板面上方立有鐵桿彎鉤。 本件懸絲傀儡戲偶外觀有髒汙情形,服飾水袖部分有些許破洞,雙腳包布邊緣磨損。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捐贈/贈送
到館日期
:
2021/04/28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