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布袋戲戲台-王炎真西園戲台布幕
編號
編 目 號
:
AH010954-010
主題
關鍵字
:
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原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分類1
:
偶戲
分類2
:
布袋戲
名稱
登錄名稱
:
布袋戲戲台-王炎真西園戲台布幕
中文 名稱
:
布袋戲戲台-王炎真西園戲台布幕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來源區域
:
臺灣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民國初
材質
材質描述
:
纖維
尺寸/度量
長
:
640
mm
寬
:
1100
mm
高
:
8
mm
淨重
:
160
g
內容/意義
作者
:
不詳
背景說明
:
布袋戲為中國偶戲的一種,也是傳統戲曲藝術的一環。相關記載始於清朝時期,並自福建閩南地區流傳開來。布袋戲表演時由演師站於戲台上,將戲偶套在手掌上演出,因此又稱為「掌中戲」。演出劇情多爲中國傳統章回小說或民間故事,演師根據劇情說唱口白,並搭配後場音樂演出。布袋戲傳至臺灣後備受民眾喜愛,除了傳統的演出模式,漸漸發展出自己的劇本、後場、舞台效果等,進而演變成「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別具特色的模樣。
傳統布袋戲演出使用的舞台也稱為「彩樓」。早期的布袋戲演出戲偶很小,整個身軀從頭頂到腳跟約八寸左右,戲台則是由木頭雕飾的「四角棚」或「六角棚」,木偶活動的空間剛好適合一位演師左右手移動的寬度,整個舞台和木偶的設計,符合人體四肢的活動空間運用。最早期的布袋戲演出,演師是盤腿坐在表演區內演出,老式(坐式)的布袋戲台只能坐上兩個演員,舞台只是單純擺放戲偶、做作簡單動作的地方。
漸漸的,布袋戲演出方式改變,坐著演出不足以應付熱鬧快節奏的劇情,演師才站了起來。而站起來演出的戲班,在舞台的下方必須圍上一塊大幕,並於上面書寫劇團名稱。隨著布袋戲表演藝術的進化,舞台也逐漸重要,台閩兩地採用木雕的布袋戲舞台已是基本配備,而較講究的布袋戲木雕舞台稱作「彩樓」,也稱「牌樓」,雕刻有花鳥人物,並配以金黃色彩繪。在清末民初時期,受西洋建築風格的影響,甚至出現所謂的「西洋樓」,但對一般資本較少的戲班而言,牌樓並非重要,只要適合演出,舞台是何種樣式並無不同。
牌樓全長三尺五寸,分三個門,每個門都掛有帳幕,兩名演員位在後面表演,木偶就從這三個門出入場,並配有一組桌椅道具。此時期的牌樓為藝術發展較成熟的時期,其木雕藝術、演出道具與用具都很講究。
-備註-
備 註
:
1.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案第二階段
2.台原登錄號:1CNgl03305-12
參考資料
:
1.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21。典藏記錄檔案。
2.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
3.陳映真等,1990。紀念一代藝師-王炎。大關文化藝術公司。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文物「閩南布袋戲戲台-王炎真西園戲台布幕」(文物編號1CNgl03305-12),原為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之收藏,於民國109年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此布幕為文物編號1CNgl03305-11之複製品,為真西園劇團所使用,約為民國元年至20年間於臺灣製作。 本件布幕為懸掛於戲台橫楣下方之小面簾,以白色繫繩垂掛有三面長簾,作為戲偶演出時的出入口。長簾上端皆以長方形紅色緞布製作,左右兩側與下端以黑色緞布邊飾,並於表面以金蔥線刺繡綬帶圖樣,底緣處綴飾有黃色流蘇。下端處亦以紅色緞布製作長簾。面簾分別於中央貼布有「真西園」字樣,並以銀蔥線框邊。右側與左側分別貼布有「台北」與「圓環」字樣。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捐贈/贈送
到館日期
:
2021/04/28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