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布袋戲製作-雕刻步驟(十一)蓋臘
編號
編 目 號
:
AH011783-011
主題
關鍵字
:
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原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
分類1
:
偶戲
分類2
:
布袋戲製作
名稱
登錄名稱
:
布袋戲製作-雕刻步驟(十一)蓋臘
中文 名稱
:
布袋戲製作-雕刻步驟(十一)蓋臘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族群/地點
來源區域
:
台北
時代
製作/使用時代
:
2003年
材質
材質描述
:
樟木、棉紙、
尺寸/度量
長
:
93
mm
寬
:
44
mm
高
:
56
mm
淨重
:
38
g
內容/意義
作者
:
賴泳廷
背景說明
:
布袋戲為中國偶戲的一種,也是傳統戲曲藝術的一環。相關記載始於清朝時期,並自福建閩南地區流傳開來。布袋戲表演時由演師站於戲台上,將戲偶套在手掌上演出,因此又稱為「掌中戲」。演出劇情多爲中國傳統章回小說或民間故事,演師根據劇情說唱口白,並搭配後場音樂演出。
布袋戲傳至臺灣後備受民眾喜愛,除了傳統的演出模式,漸漸發展出自己的劇本、後場、舞台效果等,進而演變成「金光布袋戲」、「電視布袋戲」等別具特色的模樣。布袋戲偶是由木製偶頭、布製內體加上木製手腳作為偶人,演出時依劇情與角色需要更換服飾、盔帽、道具等,戲偶造型充滿創意,演出內容易於發揮想像力,是靈活性很高的表演藝術。
傳統的布袋戲偶頭由木頭雕刻而成,早期臺灣的木偶大都來自泉州,泉州所雕的戲偶以「塗門頭」及「花園頭」兩者最有名氣。塗門頭產自泉州塗門街「周冕號」的黃良司與黃才思兩兄弟,以花臉戲偶聞名,以製造優美的戲偶雕刻及粉彩成名,而且不只製作布袋戲偶,連懸絲傀儡戲偶也都普獲戲界愛戴。待傳至黃嘉祥之後,便開始沒落。起而代之則為「花園派」的創始人江加走,原名江長清,「加走」是他的外號,即「跳蚤」的意思。生於清同治十年(西元1871年)泉州北門花園街,終身從事戲偶雕刻的工作。其雕刻的戲偶,馳名閩、臺兩地,在臺灣又被稱為「鳳文頭」,以生、旦等戲偶最具特色;他創造了兩百八十多種不同個性的木偶頭,以及十多種法髻與髮辮,成為大家常見的閩南傳統布袋戲角色。
布袋戲偶頭依照角色可分為生、旦、淨、丑、雜、特定等大類,角色豐富多變,男女、性格、年齡皆反映在偶頭樣貌上,也有神怪、佛道等特殊背景或固定角色的偶頭模樣。
偶頭的製作過程大致上有幾個步驟,包括選材、雕刻、磨平、裱紙、上黃土、細修、打底、勾畫臉譜、蓋臘、紮髯等,過程繁複,做工精細。厲害的製偶師傅除了作品美觀、細緻,其戲偶表情也生動靈活,掌握不同角色的樣貌與神態,為演出增添色彩。
此件文物即為「蓋臘」步驟,將繪好的偶頭塗上亮光漆,使戲偶看起來容光煥發,並有保護底色的作用,減少磨損。
-備註-
備 註
:
1.林經甫博士Dr. Lin's Collection捐贈案第二階段
2.台原登錄號:1TWgl09711
參考資料
:
1.台原亞洲偶戲博物館,2021。典藏記錄檔案。
2.呂理政,1995。布袋戲筆記。臺北:臺灣風物雜誌。
3.阮昌銳,1989。淺談中國傳統戲偶。臺北:臺灣省立博物館。
4.教育部,1996。布袋戲‧布袋戲圖錄。臺北:藝術家。
5.徐國芳,2007。臺灣生活館:偶戲之美。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文物「布袋戲雕刻-雕刻步驟(十一)蓋臘」(文物編號1TWgl09711),原為財團法人台原藝術文化基金會(林經甫董事長)之收藏,於民國109年捐贈予國立臺灣博物館。偶頭雕刻係由選材、雕刻、磨平、裱紙、上黃土、細修、打底、勾畫臉譜、蓋臘、紮髯等…繁複工序完成,此件文物為演示呈現布袋戲偶頭雕刻步驟之物件,係於民國92年由臺北雕刻家賴泳廷製作。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捐贈/贈送
到館日期
:
2021/04/28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