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小陶碗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0673
主題
分類1
:
日用雜器
名稱
登錄名稱
:
酒杯
中文 名稱
:
小陶碗
族語名稱
:
waga
英文名稱
:
Clay Bowl
-數量-
單 位
:
個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雅美族(達悟族)
尺寸/度量
高
:
50
mm
徑
:
105
m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夾砂粗陶製,廣口,圈足,手製,火候低,外黑胎灰,杯內面刻劃斜紋、人字形紋。
功能/意義
功能
:
陶器
製作技術
:
燒陶、刻
風格特色
:
依形制研判,當為盛肉湯碗之縮小品,可能為交易用的工藝品。
文化意義
:
製陶主要是男人的工作,女人只能幫忙去除陶土中的碎石及雜物(徐瀛洲、徐韶仁,1994: 80-81)。製陶時間有嚴格限制,只能在雅美曆的Pitanatana月(約陽曆9月)內上山挖土製陶(胡家瑜、崔伊蘭,1998: 224)。二十世紀觀光業發展,族人也製造陶工藝品以對外交換。
-備註-
備 註
:
雅美族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雅美族小陶碗」(館藏編號 AT000673),採自於臺東縣蘭嶼鄉,形制為傳統盛食湯碗 vanga 的縮小品,推測可能為日治時期仿傳統陶碗形制製成的酒杯工藝品。
本件陶碗呈灰褐色,高 54 mm,直徑 105 mm,重 115 g,手製,夾粗砂,低火候燒製成,口緣外敞,底部帶短圈足。杯內有五圈由三角和線條組合成的斜紋和人字形紋,可能是以細竹籤所壓刻出來,器身其餘部分素面無任何裝飾,口緣處有兩處略有破損。
在雅美族社會中,製陶的過程受到傳統禁忌的嚴格規範 [1]。製陶僅能在雅美曆的 Pitanatana(約國曆的八、九月)開始進行,舉凡上山採土、挑石打泥、造模蔭乾、燒製等流程,皆由男性負責,女性只能幫忙去除陶土中的雜物以及搗土。
雅美族所製作的陶器主要作為日常飲食用,以模製法及泥條盤築法製成。烹煮不同類型的食物,如芋頭、甘藷以及魚、肉類等,皆有其專屬的容器,不可混用。食用魚類甚至有嚴格的性別和年齡限制,與之對應的飲食工具也有所不同。依據鹿野忠雄與瀨川孝吉的調查 [2],陶器依其用途大致可分為煮壺、盛食湯碗、和汲水壺等三類。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形似小酒杯,不過傳統上雅美族並沒有釀酒與喝酒的習俗,因此推測可能為日治時期交易用的工藝品。自日治時期開始,官方便極力推展臺灣原住民製作與販售手工藝品,雅美族的陶器、陶偶、木雕也於當時逐漸轉變為販售給遊客的工藝紀念品 。臺博館的陶碗收藏中,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飲食器具,也有如本件般作為交易用的工藝品。
雖然是陶碗縮小版的工藝品,不過本件內側也有傳統陶碗的典型紋樣。縱覽國內各博物館的雅美族陶碗藏品,可依據其裝飾分為素面陶碗和有紋飾陶碗兩大類,後者的紋飾多位於陶碗上緣約 1/3 處,常見的裝飾有多條平行環狀紋飾、刺點紋、三角斜紋等,或是三者的組合紋樣。
註釋或參考文獻:[1]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1994,《臺灣山胞物質文化:傳統手工技藝之研究(雅美、布農二族)》,頁 72-79,臺北:內政部。[2] Kano Tadao & Segawa, Kokichi 1956. An Illustrated Ethnography of Formosan Aborigines, Vol. 1: The Yami. Tokyo: Maruzen Co;胡家瑜、崔伊蘭主編,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頁 224-227,臺北:臺大出版中心。[3] 盧梅芬,2012,《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 ─ 以木雕為例(1895 至 2010)》,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楊紹紘於 2020-06-12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