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陶罐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0712
主題
分類1
:
雜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土器
中文 名稱
:
陶罐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鄒族
尺寸/度量
寬
:
195
mm
高
:
223
mm
厚
:
130
mm
外觀描述
顏色
:
黑
型制/特徵描述
:
平底,伬口,有頸,無紋飾。
功能/意義
功能
:
祭器
-備註-
備 註
:
鄒族標本紀錄卡:祭器民國93.03.24將儲放位置由青五C14區改移至店租5-28區..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鄒族陶罐」(館藏編號 AT000712),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為鄒族人盛裝水酒的容器,男女皆可使用。
本件陶罐呈深褐色,高 215 mm,口徑 124 mm,腹寬 216 mm,淨重 860 g。形制呈侈口縮頸,平底,器腹略呈扁圓形,壺身兩側有明顯角轉。器身無任何紋飾,口緣處有輕微破鎖。
根據日本學者瀨川孝吉和湯淺浩史的研究指出,在日治時期,由於金屬器具的取得越來越容易,鄒族的傳統陶器已逐漸被取代,製作技術也逐漸失傳,不過當時仍有少數族人仍記得製陶技術。依據當時的紀錄內容,可知鄒族男性和女性族人皆可製作陶器,不過主要由女性負責製陶。傳統的製陶方法是先將取來的陶土放置於臼中反覆搗煉,去除石塊或雜質後形成所需的胚土,再以手拉胚土或模製法等兩種方式製作陶器。手拉胚土的方式會先粗製壺身外側,再將圓石放入內側使壺身延展,最後手捏塑型,並用天然卵石修整表面;有時也會先將陶土製成圓形土球,再以小刀削成所需壺形,最後以手沾水將表面抹平;而模製法則是會將圓形土球放在弧形的木台上延展做胚。粗胚完成並乾燥後,覆蓋柴薪或五節芒葉進行燒製。
陶器依據用途主要可分為煮食用和盛裝酒水用兩種,不過有些陶器兼具兩種用途。陶壺的族語名稱為tngoo no peisia,可用於炊煮肉、肉豆、米飯,也可作為小米祭時供奉小米神用的聖壺。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形制與瀨川孝吉和湯淺浩史在達邦社所記錄到的小米祭聖壺相似 [1],也與日治時期《蕃族調查報告書》中所提及的以葫蘆製成的水酒容器 yuubunu 相近 [2],後者通常會於陶壺頸部綁上細繩以方便攜帶。本件實際的使用時機雖然有待商榷,不過其盛裝水酒的功能可大致確定。
註釋或參考文獻:[1] 湯淺浩史,2000,《瀨川孝吉 台灣原住民族影像誌 ─ 鄒族篇》,頁 200-202,臺北:南天書局。[2] 佐山融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5 (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頁 60-6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紹紘於 2020-06-12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