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陀螺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0856-002
主題
分類1
:
玩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獨樂
中文 名稱
:
陀螺
-數量-
單 位
:
個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泰雅族
尺寸/度量
高
:
59
mm
徑
:
45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泰雅族陀螺」(館藏編號 AT000856-002),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為泰雅族傳統的兒童娛樂玩具。
此件陀螺係以木頭雕製而成,整體呈圓錐狀。陀螺頂部削修成扁平圓柱狀,且未經漆飾呈現原本的木材色澤。陀螺下半部至尾端表面皆以黑色顏料塗佈,並沿著器身中央鑿刻出一圈連續的倒三角形圖紋裝飾。陀螺尾端另刻有一處凸出的圓形小軸端,使陀螺旋轉時可保持平衡並於平面上站立。
在臺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裡,打陀螺大多與小米的種植與信仰相關。布農族打陀螺以旋轉速度象徵小米的成長速度,陀螺轉得越快代表小米長得越快;鄒族則以陀螺的旋轉情形預測小米的收成狀況,或根據陀螺倒下後指向的方位占卜吉凶。
打陀螺的儀式通常在小米播種完成後進行,農閒時也會聚集在一起打陀螺做為消遣娛樂。陳奇祿先生指出,孩童常藉由模仿大人的日常行為當成一種遊戲方式,例如男孩以竹槍、竹弓等玩具模仿狩獵,女孩模仿耕種或烹飪食物等家務行為(如同今日的扮家家酒),其中打陀螺也是從模仿祭典儀式的活動,逐漸成為兒童的娛樂玩具 [1]。
打陀螺時將繩線由尾端的圓形凹槽處往上纏繞數圈,對準地面或簸箕後再拋出陀螺,利用抽繩產生磨擦力使陀螺旋轉。泰雅族的孩童以競爭陀螺旋轉的時間越長做為勝負之外,也會讓彼此的陀螺互相撞擊,使對方的陀螺先倒下或彈出簸箕外則為勝出的一方。
註釋或參考文獻:[1] Chen Chi-Lu. 1968. Material Culture of the Formosan Aborigines. Taipei: The Taiwan Museum. p83.
(曾沛婷於 2020-06-14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