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木盾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1875
主題
分類1
:
武器
名稱
登錄名稱
:
楯
中文 名稱
:
木盾
-數量-
單 位
:
個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鄒族
尺寸/度量
長
:
751
mm
寬
:
455
mm
高
:
105
m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兩塊木板拼紮成,內部中央紮附一V形木架。"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鄒族楯」(館藏編號 AT001875),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為鄒族或布農族男性的防禦武器,或是用以盛置獵獲的首級之儀式性用具,鄒族語稱為 pehetri [1]。
本件楯為木製,長 750 mm、寬 470 mm、高 150 mm、淨重 1929 g。全件形制呈屋頂型,外凸內凹,由兩塊木板拼紮成,木盾背面釘有一 V 形木架作為固定與支撐用。木盾正面先塗有一層朱漆,再以黑漆繪有四個位置對稱的同心圓,以及木盾上、下緣和中間的直線紋。
許多臺灣原住民族群過去皆曾使用盾牌作為防禦武器,從文獻和博物館的典藏可知,排灣、魯凱、卑南、布農、鄒、邵、阿美、巴宰等族都有製作和使用盾牌的紀錄 。根據學者研究 ,臺灣原住民的盾牌屬於南島盾牌文化的一環,形制可分為「平板型」和「屋頂型」兩類。相較於排灣族木盾的繁複雕紋,鄒族木盾採用紅、黑色的漆彩繪同心圓和線條紋作為裝飾,紋飾的意義不明,卻具有鮮明的族群特色。學者指出,清代《彰化縣志》裡所記載的「中畫日月,或黑白相間」之木盾,可能就是有關鄒族木盾的最早文獻紀錄。
木盾除了作為防護抵禦使用,根據日治時期的文獻記載 ,鄒族人在成功獵獲敵首、凱歸部落時,會將頭顱擺放木盾上方,炫耀其戰功。進入集會所後,將頭顱取下放在一旁,接受各家族款待的酒,隨後最有戰功者,將竹筒插入頭顱頭頂的孔洞並倒入酒,再連同木盾一併擺放在爐邊架上,最後齊唱獵首之歌後,才返回自己家中繼續飲酒慶祝。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目前國內博物館典藏的鄒族木盾甚少,臺博物館典藏有 2 件(本件與館藏編號 AT000746),均有同心圓和線條紋裝飾,史前館也典藏有一件(館藏編號 19970300045),不過全件素面無任何裝飾。
註釋或參考文獻:[1] 陳奇祿,1992,《臺灣土著文化研究》,頁 313-393,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 胡家瑜,2015,《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 ─ 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頁 80,臺北:臺大出版中心。[3] 同 "[1]" 之來源,頁 327。[4] 佐山融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5 (1915),《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三冊鄒族(阿里山蕃,四社蕃,簡仔霧蕃)》,頁 42,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紹紘於 2020-05-23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