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刺針棒(紋身工具)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1100-007
主題
分類1
:
文面工具
名稱
登錄名稱
:
墨水壼
中文 名稱
:
刺針棒(紋身工具)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泰雅族
尺寸/度量
長
:
164
mm
寬
:
28
mm
厚
:
9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為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泰雅族刺針棒」(館藏編號 AT001100-007),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本件為泰雅族紋面工具,族語稱為 atuk。
本刺針棒為紋面工作之局部組件,另有一個墨葫、一個棉布袋、六支刺針棒,合為一組(編號 AT001100-001~AT001100-009,共計九件)。
本刺針棒為將刺針插入木棒中,以細麻繩將其並排捆綁,並施以膠狀物使其穩固,木棒削成不規則矩形,整體呈牙刷形制。本體上有磨損及數排斜向孔洞。
臺灣原住民族群中的泰雅族,紋面習俗是其不可獲缺的重要特色之一,它除了是成年的表徵外,同時象徵著男性的勇敢與女人的貞潔,亦可做為族群辨別的標誌,以防戰鬥時勿殺到自己的族人。通常男子出草馘首後,方能紋面,紋面位置以額紋及頤紋之長條狀圖騰為主。女子則需具備良好的織布技術,方能紋面,紋面位置以額紋及頰紋為主,額紋以長條狀圖騰為主,頰紋則從二耳到口角位置,整體呈 V 字圖形的交叉網紋。
一般紋面工具包含墨壺(葫蘆)、刺針、打棒、刮血器等,使用方式為將自然乾枯的松樹燃燒後,以所產生的黑灰做為染料,並將其放入葫蘆內保存,便於紋面時取出使用。紋面時,紋面師先於紋面者臉上描繪圖紋,並手持打棒將刺針輕敲打入皮膚,再以刮血器將皮膚滲出的血抿除,取黑灰敷柔傷口,使皮膚吸附上色,完成紋面後,需修養數月,方得出門。
本件刺針棒又稱排針,刺針依其數量的多寡,決定紋刺的部位,通常刺額部使用較少的刺針,刺頰部使用較多的刺針。
(陳羿君於 2020-11-15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