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火石袋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1223
主題
分類1
:
火器
名稱
登錄名稱
:
燧具
中文 名稱
:
火石袋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泰雅族
尺寸/度量
寬
:
120
mm
其他測量值
:
袋深57m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皮製,帶蓋,呈長方形,袋內盛三鐵板與五塊火石."
-備註-
備 註
:
泰雅族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泰雅族族火石袋」(館藏編號 AT001223),標本採集記錄並未詳列採集地與社名,為泰雅族男性盛裝各式生火器具的皮袋。
本件藏品由九個組件組合而成,以皮製的火石袋為主體,長 160 mm、寬 65 mm、高 28 mm、袋深 57 mm、淨重 153.49 g。火石袋為深褐色,形制呈長方形,帶蓋,袋頂兩端附麻繩背帶。袋內盛裝有三塊發火鐵板和五塊火石。
根據日治時期的調查紀錄 [1],泰雅族人最傳統的取火方法為鑽木取火。自漢人傳入鐵片和燧石之後,改以敲打鐵和石頭以產生火花。有了打火石、佩刀以及鹽巴,泰雅族男性即可在野外進行長時間的活動,而不致無所依靠。直至日治時期,已開始有使用火柴的相關紀錄,取火方式愈趨簡便與快速。
泰雅族人通常會將打火石與鐵片等工具放置於皮製火石袋之中,用以防潮及方便攜帶。取火時,利用打火石與鐵片相互敲擊產生火花,再以芭蕉纖維、艾草葉或是葛藤揉成的火繩當火種以便取火。打石取火與鑽木取火兩種方法,皆是早期尚未引進火柴前,在野外活動及家中取火烹煮時的必備技能 [2]。
本件為 1945 年自總督府博物館接收的藏品,目前臺博館典藏有 2 件泰雅族的火石袋(本件和館藏編號 AT001222)和 1 件泰雅族的火石盒(館藏編號 AT000238)。其中以本件的打火工具最為豐富。
註釋或參考文獻:[1] 佐山融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2 (1919),《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五冊:泰雅族 ─ 前篇》,頁 159,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佐山融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10 (1919),《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七冊:泰雅族 ─ 後篇》,頁 85-8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 阮昌銳等合著,1999,《文面‧馘首‧泰雅文化 ─ 泰雅族文面文化展專輯》,頁 82,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楊紹紘於 2020-09-25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接收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