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木雕板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3180-003
主題
分類1
:
工藝藝術
分類2
:
雕刻雕像
名稱
登錄名稱
:
彫刻板
中文 名稱
:
木雕板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排灣族
材質
主材質分類
:
木
尺寸/度量
長
:
330
mm
寬
:
268
mm
厚
:
23
mm
淨重
:
1293
g
外觀描述
顏色
:
黑褐色
形狀
:
長方形
型制/特徵描述
:
對稱祖先像與百步蛇紋。完整祖先像有4個,百步蛇有4條。
原件與否
:
原件
-備註-
備 註
:
台東鄉土館38年移交,本號原有13件,其中1件奉(四五)教字第二四五一六號令贈送台南社教館,註銷。本號12件原登錄為一筆記錄,清點時改為單獨12筆記錄。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木雕板」(館藏編號AT003180-003),所屬族群為排灣族,但明確採集地點與位置不明。木雕板主要是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家屋內的建築構件或裝飾品,板上雕有紋飾。根據陳奇祿(1961)的研究,木雕板形制多樣,除非入藏時已有明確記載其用途,否則很難直接做判斷。本藏品形狀呈長方形,顏色為黑褐色,正面以浮雕刻出蛙形人像、蛇紋、複合人頭紋、類人頭紋、梳形紋,反面則無任何雕飾或文字。整體保存情況良好,無破損殘缺處。
本藏品為戰後1949年間移交自日治時期地方博物館(文物館)——臺東鄉土館的收藏,臺東鄉土館的主要收藏為東部地區原住民的文物,也是第二批構成臺博館原住民收藏的文物(李子寧,2013)。不過由於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成為「臺灣省博物館」時許多藏品的原始紀錄未能保留下來,關於臺東鄉土館的資訊也不多,因此本藏品的採集者為何人及其使用年代仍須新資料的補足,目前僅能推斷本藏品的年代下限為1945年以前。雖然藏品本身的原始資料闕如,不過根據後來學者的研究紀錄可知木雕板主要是排灣族和魯凱族傳統家屋內的傢俱或裝飾品。
本藏品由橫向的雙排梳形紋和縱向的複合人頭紋分隔出四個鏡射對稱區塊,各區塊分別主要是由一個蛙形人像和蜷蛇複合紋組成:蛙形人像在外側,人像頭部比例很大,人像臉部眉鼻突起相連,沒有雕刻出眼睛和嘴部,身體細長瘦小,雙手外翻平舉齊肩,雙手比例很大,膝蓋向外彎曲成蛙腿狀且雙足外翻;蜷蛇複合紋在內側,表面沒有任何雕飾,蜷蛇紋內包覆一個類人頭紋。而在蛙形人像上方則有四個並排的類人頭紋。
本藏品的人像雕刻為典型的蛙形人像,早期的研究就已經發現蛙形人像廣見於南島語族分布區甚至泛太平洋地區(陳奇祿,1961)。根據吳佰祿(2008)的研究,也將本藏品歸類為蛙形人像的代表藏品之一。進一步分析該人像,根據陳奇祿(1961)對於排灣群諸族立柱的研究可以發現,「人像臉部眉鼻突起相連且沒有雕刻出眼睛和嘴部」的人像雕刻僅出現在泰武式、大南式和太麻里式的立柱上,不過該樣式在泰武式的立柱中不算典型風格。再根據陳奇祿對於排灣群諸族簷桁、橫梁、檻楣的研究也可以發現,在四種風格分類中,這種樣式的人頭也僅出現在霧臺大南式的簷桁、橫梁和檻楣上,包括德文村、霧臺村和好茶村的簷桁以及大南村的床沿雕刻。不過在可能作為屏風或門板的木雕板中,反而比較少見到這種樣式的面部雕刻。
本藏品的複合人頭紋和類人頭紋也佔了畫面比例很大一部分,複合人頭紋有合作的象徵意涵。此外,橫向且相向的雙排梳形紋也不多見,不過根據陳奇祿(1961:93)對於臺大人類學博物館館藏的木梳上紋飾的研究推測,梳形紋可能為蛇紋的變化形式之一,象徵百步蛇身上的鱗片(可參考臺大人類學博物館標本編號769、1770、1782)。從上述對於本藏品人像雕刻的研究總結,雖然藏品登錄為排灣族,但是否有其他可能仍值得進一步的比較研究,不過可以推測本藏品與臺東大南至太麻里地區的木雕板風格關係極為密切。
雖然本藏品並無留存明確的部落地或採集地點的資料,但仍可根據現有的研究基礎,推測是較早期、非寫實的雕刻風格,更經由與現存、有明確原始紀錄的人像雕刻各部位的比較研究推測,應該與臺東大南至太麻里地區的木雕板風格關係極為密切。而其木雕板上的複合人頭紋和蛙形人像也蘊含著階層化社會和臺灣原住民與其他南島民族藝術風格的類緣主題。
上述皆僅從木雕板的雕刻紋樣做分析,推測其淺浮雕的工法屬於較早期的雕刻風格,不過若是從本藏品的保存狀況和木頭質地推測,應該屬於較晚近的作品。這現象可能與日治時期理蕃授產政策下推動的原住民工藝品有關聯(盧梅芬,2012),現今也仍可在博物館內看到那時期的工藝品(可參見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影像館藏041-4-1和標本館藏3447),因此其雕刻紋樣可能已經無法與傳統的文化意涵做直接的連結。然而這類工藝品見證了臺灣原住民木雕工藝早期的發展階段。最後,本藏品保存良好,正反兩面皆無破損殘缺處。不過由於尚缺乏更完整的原始資料,因此無法斷定其使用功能。
參考文獻:
任先民,1957。記排灣族的一位雕刻師。中研院民族學集刊。4:109-120。
吳佰祿,2008。館藏排灣群木雕風格分類研究,96年度教育研究人員自行研究計畫年度報告,133-166。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子寧,2013。收藏、保存與傳承再生:臺灣原住民物質文化在臺博館,民族發展與文化園區的經營:臺灣原住民族與日本艾努民族的比較工作坊會議手冊,180-190.臺北: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
李子寧等,2009。百年物語:臺灣博物館世紀典藏特展。臺北:國立臺灣博物館。
胡家瑜,2015。文物、造型與臺灣原住民藝術:臺大人類學博物館宮川次郎藏品圖錄。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胡家瑜、崔伊蘭,1998。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陳奇祿,1961。臺灣排灣諸群木雕標本圖錄。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專刊第二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編譯,2015。 蕃族調查報告書 第八冊 排灣族 賽夏族。臺北:中央硏究院民族學硏究所。
盧梅芬,2012。臺灣原住民族藝術發展脈絡研究:以木雕為例(1895-2010)。臺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南投市: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共同出版。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移交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