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陶壺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215
名稱
登錄名稱
:
陶壺
中文 名稱
:
陶壺
族語名稱
:
dilghng
英文名稱
:
Ceramic Pot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所屬族社
所屬族群
:
魯凱族
所屬亞群
:
霧臺
尺寸/度量
高
:
216
mm
徑
:
217
mm
外觀描述
型制/特徵描述
:
帶矮圈足、鼓腹、圓肩、侈口之中小型陶壺,兼部帶二圈不連續的圈點紋飾,口緣略折損。
功能/意義
功能
:
陶器
製作技術
:
捏塑、修整、貼飾
使用方法/時機
:
為部落貴族家庭祖傳陶壺,於重要儀式時使用的盛酒壺。口緣折損可能與貴族家庭婦女出嫁時折下局部口緣,攜至新家庭以為其社會身分表徵有關。
風格特色
:
排灣群古陶壺多不帶圈足,本件屬較少見之器型。
文化意義
:
"排灣群陶壺被視為貴族階層的「家傳聖物」,擁有古老陶壺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徵。族人相信陶壺自古即流傳下來,在口傳中,某些家族甚至創生於陶壺。多數流傳下來的陶壺被賦予特殊的「性格」,各別象徵了男性或女性的特質,族人相信它們具有神秘的力量,一般人不得觸摸,否則將產生不幸的後果。陳奇祿先生認為排灣群陶壺具有以下幾項特質:(1)整體呈球形,鼓腹小口,殆為酒壺,非烹煮用壺。(2)除少數例外,身部均呈球形,肩部或圓轉,或於器身中段角轉。(3)器身寬幅平均約36cm,平均高度約30cm,故陶壺外形多寬矮。(4)均為侈口罐,口徑與腹徑之比例一般小於1:3;多短頸,頸部高度一般約為器高1/5。(5)底徑多與口徑約略大小,或平底,或帶矮圈足。(6)若帶把,多位於肩部上段,某些則化為兩個小突起。(7)紋飾多位於肩部頂端近頸部處,以線條紋、圈點紋、印紋之組合為主;少數帶立體蛇紋,族人極為珍視。 "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魯凱族祖傳陶壺」(館藏編號AT004215),採自於屏東縣霧臺鄉霧臺村,為魯凱族祖傳陶壺。
本古陶壺為陶土燒製,陶原色。形制為直唇侈口、圓形腹、圓形圈足,環飾部有黏附的陽點似乳狀突起。古陶壺口緣有殘缺,腹部有部分毀損,壺身色澤不一,為低溫燒製的陶壺,圈足略有毀損。
魯凱族與排灣族有獨特的陶壺文化。古陶壺為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象徵,是部落頭目和貴族家的珍貴傳家寶或婚聘禮物,亦作為祭祀或存放小米種子、古琉璃珠之處,被賦予神聖尊貴的價值。一般認為,陶壺具有生命發生和繁殖的力量,故陶壺增多和保持完好象徵家族子孫繁盛,而將小米等其他植物種子放在陶壺保存則有期待下次播種豐收之意。且依紋飾特徵,有不同的等級及價值,惟僅貴族才能指認,判斷標準不為外人知曉
魯凱族的傳說中,祖先是由太陽讓壺受孕所孕育出的一對男女。因此,魯凱族相信,祖靈活在陶壺中有其神聖性。陶壺平時置於陶壺架上不可碰觸,僅有特殊節日時,才可雙手捧起擦拭。魯凱族為父系社會,古陶壺由長子繼承。據傳過去頭目分家時,常捏取一塊壺口贈與次子或女兒,象徵財富與身份地位的分享;而缺一角的陶壺仍保有其珍貴的地位。
據藝術工作者撒古流(Sakuliu)說法,古陶壺可分為公壺、母壺與陰陽壺;公壺有蛇紋、太陽紋與人紋裝飾;母壺有乳狀凸起、凹入點在壺中央,且有耳;陰陽壺則兼具公、母壺的特徵,有蛇的變體紋和乳狀凸起,或是蛇紋及兩耳。壺的全形象徵人體,壺口為人頭,壺身為頸部及身體;常見古陶壺擬人化地戴上琉璃珠頸飾及長項鍊,尤其於祭儀時。
早期魯凱族陶器製作技術於日治時期即已不可考,故現存古陶壺更顯珍貴,流傳至今者皆為家傳寶物。1986年起,以藝術家撒古流為首,數位魯凱、排灣族年輕藝術工作者努力學習運用現代陶藝方法揣摩古陶壺的形制燒製,發展成為工藝文創商品。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