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大型魚筌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369
名稱
中文 名稱
:
大型魚筌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尺寸/度量
長
:
1962
mm
寬
:
854
mm
高
:
439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道卡斯族大型漁筌」(館藏編號 AT004369),採自於昔稱為大甲東社的臺中市外埔區大東里和中山里一帶,是道卡斯族人捕撈魚蝦的漁撈器具。
本件大型漁筌以竹桿和細竹枝編製成,長 1962 mm、寬 854 mm、高 439 mm。全件由二根竹桿交叉綁繫並於長邊釘上弧形竹片作為支架,兩竹桿末端以長方形木條綁繫固定。支架之間綁繫有直向的細竹枝。竹桿中段另綁繫有一根較短的竹桿作為握把。
漁筌是早期臺灣社會各族群皆會製作與使用的捕魚工具。漁筌主要以竹篾和細竹枝編成,有時加籐繫緊,口部有漏斗篾鬚,底部密編但能漏水。各族群所製作的漁筌形制各異,不過大致都成鐘狀。使用漁筌捕魚,是利用有落差的溪流淺灘,砌成V字形石堆,並於尾端放置喇叭狀開口朝向上流的漁筌,讓魚蝦順勢向下游流時,流進漁筌中,並因篾鬚的設計而無法游出 [1]。
本件雖然名為漁筌,不過其形制較近似於手網。手網也是早期臺灣各地鄰近河流或海洋地區的居民常使用的捕魚工具,其形制是在兩根交叉的細長竹竿上,綁繫有麻繩編結成的網。手網通常於個人單獨去捕捉魚蝦時所用,使用時族人會先翻動河底的石頭,使得小魚小蝦竄出,待魚蝦竄入網中時,立刻收起漁網 [2]。本件的形制雖然較接近手網,不過其上的網是以細竹枝綁繫成,與一般常見的麻製編網有所不同。
註釋或參考文獻:[1] 簡榮聰,199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頁 256-261,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 佐山融吉,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2007 (1913),《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阿美族南勢蕃、阿美族馬蘭社、卑南族卑南社》,頁 47-48,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李亦園主編,1962,《馬太鞍阿美族的物質文化》,頁 68-83,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所;阮昌銳,1969,《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冊》,頁 183-194,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楊紹紘於 2020-11-13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購置/購買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