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陶臼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383
名稱
中文 名稱
:
陶臼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尺寸/度量
長
:
275
mm
寬
:
262
mm
高
:
210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道卡斯族陶臼」(館藏編號 AT004383),採自於昔稱為大甲東社的臺中市外埔區大東里和中山里一帶,為道卡斯族人用來舂搗食物或藥材的器具。
本件陶臼為陶製品,長 275 mm、寬 262 mm、高 210 mm。全件以黏土手作捏製成上寬下窄且平底的缽盆形器,做工粗糙隨性,器表凹凸不平整,器壁厚。表面與胎體主要為紅褐色、部分區塊摻雜褐色;外側器表下緣可見多處斑剝的灰白色膠結物。
臼是早期農家常見的日用器具,主要有木臼和石臼兩種類型,前者多採用堅實且不易腐壞的木材製作,如櫸木、烏心石木、樟木等,後者則多採用砂岩製作,也有陶製的小臼,不過較為少見。由於石臼的製作耗時費工,而木材較易取得,因此早期農家多使用木臼,僅少數大戶人家才能擁有石臼 [1]。
臼通常搭配杵使用,其形制與功能多元,可用於將糙米舂成白米,也可用於搗碎紅豆、花豆等製成粿中的豆餡,傳統中藥店也常使用小臼將藥材磨製成藥粉,此外,原住民族以及漢人都會以小臼搗碎檳榔,用以自食或是招待客人。在早期尚未盛行使用碾米機的年代,一般農戶若是沒有土礱磨穀,必有一套用於加工稻穀的杵與臼 [2]。
臺灣原住民各族皆有使用臼的紀錄,木臼較石臼常見,陶臼則非常罕見。縱覽臺博館的典藏,現存的臼多屬木臼,僅本件與館藏編號 AT004381 為陶臼,兩者的所屬族群同為道卡斯族。由於陶器很容易碎裂,不堪重擊,推測本件陶臼適用於易搗碎的食物上 [3],不過確切的使用功能有待更多研究資料佐證。
註釋或參考文獻:[1] 江韶瑩等,2009,《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頁 144,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 簡榮聰,2002,《臺灣傳統農村生活與文物》,頁 120-145,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3] 陳新上,1999,《阿嬤硘仔思想起:館藏臺灣日用陶瓷》,頁 202,台北縣: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
(楊紹紘於 2020-10-27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購置/購買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