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手包(錢包)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390
名稱
中文 名稱
:
手包(錢包)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尺寸/度量
長
:
118
mm
寬
:
208
mm
高
:
8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道卡斯族手包 (錢包)」(館藏編號 AT004390),採自於昔稱為大甲東社的臺中市外埔區大東里和中山里一帶,為掛飾於腰間用來收納錢或隨身小物的囊袋。
本件手包由棉布搭配鉤針紋樣製成,長 118 mm、寬 208 mm。全件為單面三摺手包,折疊時外層為黑布,手包展開後,半圓形蓋片之下有三個口袋,第一個口袋是在粉紅色布塊上縫合褐色鉤針紋樣,第二和第三個口袋則是以粉紅色布塊為底布,加縫一塊在白棉布上縫合多彩鉤針紋樣的布塊,與第一個口袋的結構略有不同。半圓形蓋片頂端有盤釦,可與外層的白鈕釦相扣合。全件邊緣有飾邊用以防止布料毛邊,增強耐用度。
此種手包俗稱「褡褳(荷包)」,是源自於清代的中國傳統配飾,隨著漢人移民引入臺灣。褡褳與香囊荷包、扇套、筆袋、眼鏡袋、煙草袋、刀筷袋、錶袋和火鎌袱等物統稱為「官樣九件」,是清代男子腰間的主要配飾,隨著身份和場合的不同,所佩戴的腰飾也會有所不同 [1]。
褡褳為早期所使用的長條折疊式錢包,也可用於收納隨身小物,使用時可折疊掛佩於腰際。外表大多以黑色或深色布料製作,內層通常由二到三個開口式的暗袋所組成,折疊起來以花釦或繩帶繫綁,內層口袋的棉布上則以精緻的刺繡紋樣裝飾,兼具美觀與實用的功能 [2]。
清代時期漢人大量移墾臺灣後,臺灣西岸的平埔原住民族除了社會文化方面之外,服飾配件等也受到漢人傳統服飾的影響。雖然褡褳並非道卡斯族的傳統配飾,不過許多褡褳在刺繡的技法與圖案上,卻仍然保留著平埔族群風格的技法與圖案,如十字繡技法製成的挑花紋樣即為一例,也透露出族群相互影響與融合的歷史軌跡。目前國內博物館所典藏的褡褳多以刺繡技法裝飾內層口袋,本件的口袋以鉤針技法裝飾,是較罕見的形制。
註釋或參考文獻:[1] 高本莉,1995,《台灣早期服飾圖錄》,頁 266-269,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鄭惠美,2009,《臺灣客家刺繡技藝研究計畫報告書》,頁 20-22,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 江韶瑩等,2009,《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頁 5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楊紹紘於 2020-09-25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購置/購買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