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女子足套9
僅限公開瀏覽
編號
編 目 號
:
AT004399-001
名稱
中文 名稱
:
女子足套9
-數量-
單 位
:
件
數 量
:
1
尺寸/度量
長
:
224
mm
寬
:
116
mm
高
:
7
mm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件國立臺灣博物館藏「道卡斯族女子足套」(館藏編號 AT004399-001),採自於昔稱為大甲東社的臺中市外埔區大東里和中山里一帶,為婦女套於小腿處、用以遮住裹腳布的布套。
本件足套以單件長方形白色棉布縫製成,長 224 mm、寬 116 mm。製作時先以白色棉線於長方形布塊邊緣緄邊,再將布塊的短邊縫合呈中空的筒狀足套,全件僅足套下方有一紅線繡成的卍字紋,無其他紋樣裝飾。
足套又稱為「飾褲」、「藕覆」、「膝褲」、「褲腿子」,與源自於中國的纏足風氣有關。臺灣的纏足風俗主要由閩籍移民帶入,纏足藉由扭轉女童的腳趾骨骼,使其彎曲變形,讓女童能穿上小尺寸的金蓮鞋,並搭配繡花飾褲,以符合當時對於女性走路儀態的審美觀 [1]。
在纏足風氣仍盛行的年代,纏足婦女穿金蓮鞋時,還會在小腿處套上飾褲,用以掩飾突出的腳背,也有兼具保暖和裝飾的功能,功能類似當代之襪套。除了飾褲之外,有些婦女為了增加美感,還會在飾褲下端嵌上金屬環,或是直接以金環束腳,並於環旁繫上小鈴,使得走起路來鈴噹作響。不過若是穿靴形的弓鞋,融合了飾褲和低筒尖足鞋的功能,即可不必穿飾褲 [2]。
臺灣的傳統飾褲多以單層白棉布製作,下端以黑色絲線作十字繡。形制與刺繡技法多出現於江西、福建、臺灣地區等地,中國其他地區則很少見到。本件與館藏編號 AT004399-002 為同一套。目前國內博物館所典藏的飾褲,無論是漢人或平埔族群所製作,大多都有繡花紋樣,無袖花紋樣的飾褲為較少見的形制,臺博館的原住民典藏中也僅魯凱族有此種足套(編號 AT000133)。據文獻記載,平埔族群並無纏足的傳統,因此本件是否為道卡斯族,仍待釐清。或者推測刺繡技法係來自道卡斯族。
註釋或參考文獻:[1] 柯基生,2013,《金蓮小腳 ─ 千年纏足與中國性文化》,頁 136-137,臺北:獨立作家。[2] 高本莉,1995,《台灣早期服飾圖錄》,頁 248-252,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江韶瑩等,2009,《臺灣民俗文物辭彙類編》,頁 47,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楊紹紘於 2020-09-25 最新修訂。)
藏品典藏資訊
取得方式
:
購置/購買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