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藝術類\書法
尺寸描述:70 x 137 cm
藏品描述:釋文:鑄金型得像賢王,雄鬼應羞周粟香。繼絕有心難擇地,招魂無處獨登堂。偏安事業齎愁沒,不肖兒孫繫練降。若使英奇今尚在,大功何足數臺疆。
款識:陳少白謁鄭國姓廟詩。杜忠誥書。
1997年國立國父紀念館國父史蹟西室舉辦「陳少白書畫紀念館展」,邀請多位書法名家書寫陳少白詩文,本件草書作品為其中之一。杜忠誥(1948-),出生於臺灣彰化,號研農,別號澗松山民、算沙老人、玄泉老人。1964年考入臺中師範專科學校,得呂佛庭(1911-2005)啟蒙,先後從學於朱玖瑩(1898-1996)、王愷和(1901-1997)、謝宗安(1907-1997)、王壯為(1909-1998)、奚南薰(1901-1997)等渡臺名家。1990年獲日本國立筑波大學藝術學碩士學位,2001年以論文《說文篆文訛形研究》獲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歷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與美術系專任副教授、明道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曾獲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及國家文藝獎。書法博涉傳統各式體例,在篆、隸、楷、行、草均有深入研究,揉煉獨樹一格的自我書風,並思考如何站在傳統的基礎上,開出時代的新風貌。
陳少白(1869-1934),原名聞紹,又名白,字少白,廣東新會人,20歲結識孫中山先生,倡言革命,與尤列、楊鶴齡同被稱為「四大寇」。陳少白曾二次來臺,首次為1897年8月,自日本橫濱出港,自基隆港登陸後搭火車來到臺北,成立興中會臺灣分會,此外還到澎湖與臺南,遊覽赤崁樓、延平邵王祠、日月潭等名勝古蹟,創作多首旅臺詩文。陳少白與《臺灣新報》總編輯服部先生與相識,〈謁鄭國姓廟〉等詩作於1897年10月至1898年1月間,陸續刊載於《臺灣新報》文苑欄。
出處:國立國父紀念館典藏詮釋資料,2021。
參考資料:
1. 杜忠誥,《凝煉與幻變:杜忠誥七十書藝展》,臺北市:國父紀念館,2017。
2. 劉碧蓉,〈孫中山來臺交通之探索〉,館刊第三十九期,國立國父念館,2014。
館藏編號:E_5_114
典藏單位:國立國父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