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分類:圖書文獻類\書籍
材質:紙
年代:1943年7月16日(昭和18年)
尺寸:長:18 x 寬:12.5cm
取得方式:購藏
原收藏者:陳仁郎
藏品描述:本書是皇民奉公叢書系列專輯之一,旨在宣揚日本海軍威力,提升臺灣人應徵海軍志願兵的意願。與同性質軍事書類比較,本書有若干特色,如:有文無圖、較多專業性陳述、隱藏真正的題旨等。本書關於徵志願兵之事一字不提,純粹從帝國海軍的優越性著眼,藉宣揚軍威強化殖民地百姓的信心。
本書內容分十二章:一、帝國海軍的綜合戰績,二、日本軍可畏論,三、日本沒有船艦不足,四、澳洲海軍司令部長對日本海軍力的威脅感,五、美國海軍長官及幕僚長的日本海軍觀,六、對於特別攻擊隊的敬畏和威脅,七、大東亞戰爭和我方海軍,八、敵方懼怕的帝國海軍,九、海鷲戰鬥談,十、日本海軍的精神力,十一、述說無敵潛水艇,十二、敵方畏懼的我方造艦技術。
雖然本書極盡宣揚之能事,甚至有些地方過度誇大,不過,還是有一定參考價值。應該如何讀解、或掌握資料特性?以下是觀察重點:
(1)關於日軍的勝算把握:
本書強調將兵有無比信心(頁28),隨著幾次海上重大戰役,日軍勝算可能性縮小。1942年5月珊瑚海海戰,日軍認為他們是贏家,但6月中途島海戰日軍慘敗;1943年2月日軍殘部撤離瓜島,進攻被迫轉為守勢,美軍則全面反攻,翌年日本的海上交通則幾乎被盟軍切斷。本書完成於1943年夏天,正是日本海軍退居劣勢愈來愈明顯的階段,本書多處可見日方在太平洋戰局有著巨大隱憂。舉例而言:質疑美國海軍為何不進攻日本本土(頁7);認為美日最後海上之戰在日本海的說法不可信,同時,卻強調海上決戰必須倚賴不間斷的補給,絕不可掉以輕心云云(頁12-13)。其實,日本領導階層一向認為聯合國破壞海上交通是該國戰力的致命傷(參照《日本降伏時的真相》,序號20),本書內容印證這樣的看法,只是關鍵之處皆輕描淡寫幾筆帶過。
(2)日方對敵我優劣的認知:
本書幾度提到珊瑚海海戰,該戰役在世界海戰史上具有特殊意義。戰爭規模不大,激烈程度也不高,但這是第一次航空母艦之間的決鬥,雙方都沒有進入對方視線範圍,沒有開砲或發射魚雷,而是從上百海浬以外地方利用載艦機轟炸,本次飛機損失率特別高。這是以航空母艦為主力編成艦隊的新式戰法,航空技術改進導致海戰條件發生變化。然而,裁軍會議的限制,使日本沒辦法生產足夠大型戰艦,只好以潛水艦、戰鬥機等對付美英聯合艦隊(頁24)。本書作者大聲疾呼「沒有船艦不足」、新式航空母艦和戰艦都在建造中(頁4-5),云云。顯示日本海軍在新式武器方面確實不如英美,可是,日方的認知以精神力量必能戰勝新式武器。
(3)日軍自認為剋敵制勝的關鍵:
擊沉戰艦一定要用魚雷,投擲魚雷的飛機一定要超低空掠海飛行的攻擊機才能辦到,日軍認為對付航空母艦的最大利器便是自殺式攻擊機。本書宣稱:忠君愛國的赤心(頁15)、一死以報軍國?到最後一兵一卒的海軍精神,將是敵人最大的恐懼(頁23);至於純粹無垢的大和魂(頁15)、歐美人不了解的武士道(頁18),更是驅使年輕戰士開機撞艦的精神動力,由此產生「一機一艦」的戰鬥法則(頁16, 23)。本書第八章列舉日本海軍無比精銳的11項優異性,其中8項與精神特質有關,包括:壓倒性精神力、旺盛攻擊力、嚴正軍規、由猛烈訓練而來的戰鬥力、團結合作、後方一致的支援、日本人適應海軍生活的氣質和體質等。這些成為本書闡述帝國海軍的最大特色。
登錄號:KH1999.008.0014
典藏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