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登錄號:KH2006.014.0144的圖片(KH2006.014.144.jpg),第1張,共1張
僅限公開瀏覽   
作者:王雙福
材質:底片
年代:約1950年代至1960年代
尺寸:長:3.5 x 寬:4cm
取得方式:捐贈
原收藏者:石麗蘭
藏品描述:圖為一排黃麻和女工浸泡黃麻皮的情形。
黃麻又稱苦麻,通常在七月收成。早期人們採下黃麻嫩葉,經過撿、搓、揉、洗四個步驟後,煮出消暑的「麻薏」。種黃麻的目的在採黃麻皮做麻繩和織帆布。七月黃麻成熟,砍下來之後,抽皮、浸水,再洗去外皮,放在太陽底下晒乾,這些黃麻纖維就拿來編繩索、編麻布袋。圖為抽皮後晒黃麻桿的情形。鄉下在紙張缺乏的1950年代(民國40年代)、1960年代(民國50年代)黃麻桿用來代替廁所的草紙。但在日治時期黃麻屬特用作物的獎勵事業之一,作為軍需物資的帆布、繩索之重要原料,在1902年黃麻種植面積僅1,147甲,產量1,564,878斤,在獎勵之下,至1942年種植面積達11,022.64甲,產量達12,400,978斤,價值2,628,706日圓。

登錄號:KH2006.014.0144

典藏單位: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
已瀏覽清單
藏品(費氏骨舌魚)的圖片
藏品(圓滿)的圖片
藏品(短尾柯、油葉杜、嶺南柯)的圖片
藏品(曾經多少榮枯)的圖片
藏品(1950至2006年臺灣常民生活)的圖片
藏品(漿砌駁坎、水溝)的圖片
藏品(〈外澳〉)的圖片
藏品(一層平面圖)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