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手稿
作者:楊逵
原件與否:原件
藏品層次:單件
尺寸大小(長*寬*高):18.5*26.5cm
數位化類別:影像(圖片)
地點類型:不詳
關鍵詞:楊逵|散文|如何建立台灣新文學|台灣新文學運動報告文學︱橋︱新生報
是否數位化:是
體裁/表現形式/範圍:散文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日治時期,台灣新文學運動十分活躍,然而,戰後三年,台灣文藝界卻處於精神上的「饑餓」狀態,呈現死樣的靜寂。台灣文學界必須自我反省,不可逃避責任。欲重建台灣新文學,可循以下幾條路徑;文藝工作者應團結一致、打成一片;組織團體、發行雜誌、創作舞台;鼓吹座談會、相互討論與批評、省內外作家活潑交流;物色翻譯人員、積極翻譯以日文書寫的作品;喚起群眾興趣、鼓勵民眾創作寫實的報告文學。如此,台灣新文學的再建足可期待。(文/楊翠)
其他說明:1.本文為楊逵提出對當時台灣文壇沉默的看法,認為台灣的文學運動是有其歷史的,至少可追溯到日治時期新文學運動史,提出文學當有高度的熱情與善良的意志;文藝歸文藝要有自己的舞台等。
2.文末註記「橋 九六期 民37.3.29 新生報」,為刊載於《新生報》「橋副刊」之日期。
3.收錄於《楊逵全集》第十卷.詩文卷(下),台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2001年,頁242-245。
4.手稿上有自編號。
5.書於「臺灣文學社製」稿紙。
入藏登錄號:NMTL2013013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