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其他
作者:周定山
原件與否:原件
尺寸大小(長*寬*高):21*15.1*2.2cm
數位化類別:影像(圖片)
地點類型:不詳
關鍵詞:周定山|一吼居士|頑銕|少奇|銕魂
內容目次:迷信與近代之思潮|我對建醮的幾句話|婚姻制度之考察|隨筆|一吼居談譚屑:(一)|一吼居談譚屑:(二)|一吼居談譚屑:(三)|一吼居談譚屑:(四)|一吼居談譚屑:(五)|一吼居談譚屑:(六)|一吼居談譚屑:(七)|一吼居談譚屑:(八)|一吼居談譚屑:(九)|一吼居談譚屑:(十)|一吼居談譚屑:(十一)|一吼居談譚屑:(十二)|一吼居談譚屑:(十三)|一吼居談譚屑:(十四)|一吼居談譚屑:(十五)|曙光 留別(上)|〈也是隨筆〉(一)|〈也是隨筆〉(二)|〈也是隨筆〉(三)|〈也是隨筆〉(四)|〈也是隨筆〉(五)|〈也是隨筆〉(六)|〈也是隨筆〉(七)|〈也是隨筆〉(八)|〈也是隨筆〉(九)|〈也是隨筆〉(十)|〈也是隨筆〉(十一)|〈也是隨筆〉(十二)|尊重個性使子成名——郭雪湖畫伯母堂訪問記|鹿港農業品評會雜觀|埋伏坪觀櫻記(上)|埋伏坪觀櫻記(中)|埋伏坪觀櫻記(下)|「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科舉制度是愚民政策——傅錫祺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科舉是試驗地獄的先聲——蔡蓮舫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窮文富武」為當時風氣——許梅舫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要有汽艇始能營商——朱理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檳榔阿片為進見禮——蔡溪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形神攝取的畫像法——施至強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身牢公堂財散人亡」——吳汝俊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義倉制度氏積榖防饑——顧永捷氏談|「四十年前的台灣」專題:書院制度為上進階梯——蔡德宣氏|鹿港商工會長逐鹿戰雜觀|監視中之彰鹿交通陣線異狀|墓地改革芻議(上)|墓地改革芻議(下)|自力更生養豚最為捷徑(一)——鹿港陳耀南氏談〉|自力更生養豚最為捷徑(二)——鹿港陳耀南氏談〉|自力更生養豚最為捷徑(三)——鹿港陳耀南氏談〉|自力更生養豚最為捷徑(四)——鹿港陳耀南氏談|鹿港商工會長爭奪戰傍聽席雜觀|索居漫興
是否數位化:是
體裁/表現形式/範圍:其他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本筆資料為作者剪貼匯集其發表於報刊之文字而成,內容包括作者自述、隨筆、採訪稿、遊記、對談等等,涵攝極廣,牽涉經濟、民生與交通等議題,也反映諸多社會面相。以〈一吼居隨筆〉系列為例,多從生活情感或近況出發,進而針貶時事、諷刺世風,如〈油炸燴〉便藉著油炸燴小販的呼喝聲背景,暗諷名士「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以及「能說不行」。此外,從文章中也能看見作者與友人交往之經過,例如〈埋伏坪觀櫻記〉描述作者與張聘三、張煥珪與楊基先等人,同遊台中東勢之經過。亦有採訪傅錫祺、蔡蓮舫、許梅舫等人,討論關於清代的台灣科舉制度,留下珍貴耆宿見聞記錄。(文/陳海茵)
其他說明:1. 本筆資料總共71頁,封面右上題有「一九二七」。
2. 〈一吼居談╱譚屑〉從1931年新年開始,作者於每一篇開頭以黑筆另外註記篇名,並自行標上一、二、三的編號,總共三十篇,直至1931年8月25日。
3. 頑銕為周定山的其他別號。
入藏登錄號:NMTL201400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