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趙之謙傳:(十六) 忘拙忘巧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1-i.jpg),第1張,共11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1-i.jpg),第1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2-i.jpg),第2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3-i.jpg),第3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4-i.jpg),第4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5-i.jpg),第5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6-i.jpg),第6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7-i.jpg),第7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8-i.jpg),第8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09-i.jpg),第9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10-i.jpg),第10張,共11張
登錄號:NMTL20150270169的圖片(cca100013-li-m_00222_0169-0011-i.jpg),第11張,共11張
類別:手稿
作者:王家誠
原件與否:原件
藏品層次:單件
尺寸大小(長*寬*高):25.7*42.9cm
數位化類別:影像(圖片)
地點類型:中國北京│中國江蘇泰州
關鍵詞:王家誠|趙之謙|吳熙載|魏錫曾|二金蜨堂印存
是否數位化:是
體裁/表現形式/範圍:其他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文學館
摘要:本筆資料講述趙之謙印學觀點與交流藝事。作者在文中提到,趙之謙在魏錫曾轉述吳熙載的印學觀點後,認為自己與吳熙載間的論點大相逕庭,在浙派和皖派的觀點上分歧,趙之謙推崇篆刻的表現風格為「拙」,所作〈書揚州吳讓之印稿〉認為吳熙載在傳統上求變而產生偏差,使得二方印派擁護者產生熱議。清同治二年(1863),魏錫曾因敘職福州鹽大使而北上進京,途經江蘇泰州訪問吳熙載,因此三人間接地交流藝事,留下書法和篆刻等酬贈的創作成果,如吳熙載應魏錫曾之請,為《二金蜨堂印存》作序,評述對趙之謙篆刻的觀點,後來魏錫曾廣收吳熙載印拓,輯成《吳讓之印譜》與在跋文說明訪問吳氏的過程與其印學觀點。(文/葉乙麟)
其他說明:1.本筆資料11張共11頁,書寫於600字金球牌稿紙。
2.第1頁標題下有作者署名,右側註記「胡以璇小姐收」、「89.3.28傳真未影印」。多頁用紅字註記引用書目。
3.本筆資料有剪貼、修改增補痕跡。
4.本筆資料收錄於《趙之謙傳(上)》(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2),頁208-220。
5.趙之謙(1829-1884),號悲盦,清代書畫家、篆刻家。
6.魏錫曾(1828-1881),清代官員。
7.吳熙載(1799-1870),清代書法家、篆刻家。
入藏登錄號:NMTL20150270169
已瀏覽清單
藏品(《南國電影》第169期)的圖片
藏品(文季雙月刊1卷6期)的圖片
藏品(佛州亞麻)的圖片
藏品(「台灣白話史詩」—序文)的圖片
藏品(「壁」、「羅漢赴會」戲劇演出憶往隨筆)的圖片
藏品(詹作舟先生詩文集出版誌慶)的圖片
藏品(民國三八年第一期劉敦田賦代金繳納收據)的圖片
藏品(無題名:翰墨論交四十年…)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