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名稱:Revisiting the Rural Villages Series-5
作者:邱德雲
文物分類:藝術類\攝影
材質:紙質
年代:2000~2010
尺寸:長:42.2 x 寬:55cm
尺寸描述:尺寸為相紙尺寸,單位公分
關鍵字:邱德雲、再訪農村、芥菜、福菜、梅干菜
藏品描述:芥菜是臺灣農民在二期稻作收割後喜歡種的冬季蔬菜之一,芥菜生長快速,生長期約兩個月,並可以趕在過年前採收,新鮮現採的芥菜可以煮成長年菜,這是除夕夜圍爐重要的一道菜,象徵長命百歲、苦盡甘來、家族團圓不斷之義,家中長輩一定會要求全家人都要把整棵芥菜吃下,而且不可咬斷。
新鮮現採的芥菜,也可以做成「雪裡紅」,芥菜洗淨晾乾,簡單鹽漬稍微發酵,再陰乾,就是鹹中帶微酸,口感脆嫩的一道菜,煮湯、炒菜、拌粥皆適合。此外,新鮮的芥菜取其底部肥厚的莖,切塊煮雞湯,味道相當鮮美。
客家人擅長醃製食品,農民種芥菜,除了新鮮吃,最主要的是把芥菜曬乾醃漬,可以是軟嫩、半乾的「福菜」,用來煮湯或是炒菜,或是把芥菜曬得更乾,做成口感韌、味道濃郁,鹹甜兼具,帶獨特香氣的「梅干菜」,比如,梅干扣肉就是相當經典的一道客家菜。不管是軟嫩半乾的福菜或是完全乾燥的梅干菜,都適合長期保存,在許多客家聚落,常見農民將曬乾的梅干菜裝在玻璃瓶中販售。而在夏季葉菜類短缺的季節,福菜、梅干菜正好可以派上用場。芥菜可以轉換成不同風味的菜,搭配肉類或是魚鮮一起煮,更添豐富的口感。芥菜一身都是寶!
在攝影家邱德雲這件作品中,我們看到一位媽媽把已經抹完鹽去水的芥菜放在院子裡地上曬。芥菜經由這位媽媽的巧手,正要轉變成獨家風味的福菜或是梅干菜。從客家人醃漬食物的過程中,他們展現了勤儉不浪費,充份利用食材的美德與智慧。曬福菜、曬梅干菜是客家人歲末年終的尋常勞動,這些曬好的菜儲存起來一整年都有蔬菜吃,尤其,當代氣候變遷異常,農作物產量大大減損,民眾購買食物的支出大增,客家人儲存食物的智慧值得社會大眾借鏡。
張良一–「114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館藏編號:NCP2017-017-0111
典藏單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