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樟腦油》系列:〈樟木切片〉
無法提供圖檔
作者:陳耿彬
文物分類:藝術類\攝影
材質:紙質
尺寸:長:30 x 寬:38.5cm
尺寸描述:影像尺寸:縱28cm,橫36.5cm
關鍵字:鋸木、機臺、圓鋸子、工人、《樟腦油》系列:〈樟木切片〉
藏品描述:此為陳耿彬報導作品中的《樟腦油》系列」。
臺灣重要的產業──樟腦,在四百年前荷蘭殖民時代就已被發掘其妙用,作為臺灣產業重要的存在。樟腦不管是用於藥用、香料、化學,還是做成國防炸藥使用,都會派上用場,更不用說1890年後,主原料依賴樟腦的美國合成塑膠技術(又名「賽璐珞」)發展成熟,應用層面更是無遠弗屆。雖然帶來的效益撼動當時整個世界,但樟腦的製作過程辛苦且繁重。首先,必須在山上找到一塊夠平坦的山地搭建山寮(亦稱腦寮),將樟樹砍倒後,將含腦量較高的根部刨成碎片,再將碎片放入上面扣著陶缸的木桶內,在正下方燒水蒸煮,通常情況每天加入兩次樟木碎片,連續熏蒸十天,蒸氣會逼出碎片中的樟腦在陶缸上產生結晶,最後將其刮下收集才算大功告成。
這幅《樟腦油》系列:〈樟木切片〉為已送到腦寮,正在將篩選過的樟樹底部刨成木片的階段。
在更早的時期,負責開採樟腦的工人(稱為「腦丁」)會使用一種專門刨樟木的傳統工具「手鋒仔」(是一種特殊的手斧,由鋼片打製成長條、略為捲曲,裝有木柄,將樹幹剷刨成小薄木片),使用方式是焗腦的工人站在放倒的樟樹上雙腳張開,身體保持平衡,雙手握住木柄由前往後剷刨樟樹,刨成長條片狀的小木片。不過依此幅作品畫面中情況判斷,此家腦寮已將刨木片的工具升級到電動圓鋸,即使此舉大幅降低了工作上的風險,但辛苦程度仍不輸前者。

鄧博仁-「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館藏編號:NCP2020-010-0004

典藏單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已瀏覽清單
藏品(保證責任後龍信用購買販賣利用組合給王進興大詔奉戴儲金簿)的圖片
藏品(玄天上帝)的圖片
藏品(藏書票曆——雨中的繡球花(紫陽花))的圖片
藏品(家族照-2)的圖片
藏品(玉山龍膽)的圖片
藏品(台灣觀光海報)的圖片
藏品(石片器)的圖片
藏品(文鍵臺灣省立臺中高級家事商業職業學校教職人員聘派用審查證明文件集)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