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行過幽谷》:〈手是典型痲瘋病人的鳥爪,十指戴滿了各式黃金戒指,形成一個突兀的景象。這雙手的主人叫魏茂祿〉
無法提供圖檔
英文名稱:Out of the Shadows: Claw-like Hands Are Typical of Lepers. The Owner of these Hands, WEI Mao-Lu, Wears an Implausible Assortment of Gold Rings on All Fingers
作者:周慶輝
文物分類:藝術類\攝影
材質:紙質
年代:1992
尺寸:長:50.8 x 寬:60.7cm
尺寸描述:影像尺寸:縱:37.3cm;橫:55.5cm
關鍵字:變形
藏品描述:藝術家周慶輝在經過一年的「新聞勞作」生活後,開始自覺尋找能使其發自內心的獨處及獨白的空間。他於拍攝樂生療養院12年後重新回顧《行過幽谷》系列,殘存的影像彷彿預言了樂生療養院注定消失的命運,只餘下黑白畫面敘述著病房內反覆且毫無盡頭的生死與無奈。後來的觀眾只能在檔案照片註記中,那些黯淡的人名以及空間圖像裡,感受著那些攝影當下留存的現實,和已消逝事物曾經存在的痕跡。周慶輝認為「外界的事物騷擾著相機的暗箱」,而他內心的暗箱則打擾著外界的事物,他並且為他為何攝影感到疑惑,他自敘:「我總是違逆現實環境又太多的妥協,自以為聰明用各種方法來換取攝影的自由度卻讓自己陷入泥沼。設定攝影計畫是因為讓自己的靈魂有一飄流的方向,我反覆告訴自己透過攝影能使心情平靜,但往往內在撕裂,掙扎衝突不斷,好像自我衝突是完成計劃的必要條件,當孤獨面對衝突時是將自己推進分裂的邊緣,我迷醉死亡、痛苦、消失的幻影,我想我會持續拍攝下去是因為我擔心我不會再拍了。」(編寫/林學敏,參考自藝術家提供之作品介紹。)出處:《覆寫真實:臺灣當代攝影中的檔案與認同》,頁101。

20世紀初期,歐美國家因改善公衛條件有效防治後,認為痲瘋病是只有在非洲或亞洲落後地區才會有的風土疾病。當時日本帝國為了「脫亞入歐」採終身隔離政策,規範樂生院患者需待在院內終老至死,並火葬於此。戰後國民政府因大量軍人染病,導致樂生院運作失控,故採半自治的生活,輕症患者得以請假外出賺取生活費。後經研究證實痲瘋病菌傳染力微弱,臺灣於1961年宣布終止隔離,同時能以門診形式治療。然而在痲瘋病肆虐時期,曾引起不相稱的恐怖感,根據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66-2004)於《疾病的隱喻》書中指出,「在中世紀,痲瘋病人被看作是社會性文本,從中可以看出社會的腐敗;是道德的一則勸諭,是腐化的一個象徵。」她嚴正指責這種賦予疾病道德方面懲罰的說法,或是將疾病變成形容詞。反觀臺灣也出現獅面、象皮、鳥爪等詞,來形容因細菌感染導致鼻梁塌陷、顏面紅腫、皮膚厚化或指骨關節內縮變形,隱含對痲瘋病人的恐懼感。這張取名為〈這雙手是典型痲瘋病人的鳥爪,十指戴滿了各式黃金戒指,形成一個突兀的景象。這雙手的主人叫魏茂祿〉,又名〈變形的雙手〉,周慶輝以特寫鏡頭拍攝這名兩手十個指節皆變形的病友,採坐姿將雙手攤開放在雙腿上,顯露出扣戴的金戒指與左腕的金手錶,因為黃金是戰爭時逃難的保命符,而這些如今成了他的隨身家當。周慶輝以變形仍強而有力的手指,傳達病患求生的意志力與堅強生命力的景象,樂生人並非是道德上瑕疵被隔離,疾病不能擊潰人類的基本求生權與尊嚴。

姜麗華-「113年攝影作品詮釋資料撰研計畫」。

館藏編號:NCP2021-014-0005

典藏單位:國家攝影文化中心
已瀏覽清單
藏品(非洲木雕人像)的圖片
藏品(刻花囍字手鐲)的圖片
藏品(雙龍搶珠金屬手環)的圖片
藏品(屋宅木構件)的圖片
藏品(地盤圖,排水設施平面圖,集水區配置圖,雨水汙水流量計算)的圖片
藏品(紅紅)的圖片
藏品(日本絨螯蟹)的圖片
藏品(鞭苔,三裂鞭苔)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