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吳郭魚
僅限公開瀏覽
藏品記錄
編 目 號
:
NTMP0496-01
中文 名稱
:
吳郭魚
數 量
:
1
單 位
:
尾
全長(吻肛長)
:
53
取得方式
:
複查補行登錄
到館日期
:
2003/12/29
採集地理資訊
採集地
:
新店
採集日期
:
1984.5.20
東/西經
:
E
經度(度/分/秒)
:
121.6°
南/北緯
:
N
緯度(度/分/秒)
:
25.05°
物種分類資訊
門名
:
脊椎動物亞門
Subphylum Vertebrata
綱名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亞綱名
: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目名
:
鱸形目
Perciformes
亞目名
:
隆頭魚亞目
Labroidei
科名
:
慈鯛科
Cichlidae
學名
:
Oreochromis sp.
藏品部位
:
全魚
保存方式
:
酒精浸液
發育階段
:
Adult
最大體長
:
110
藏品描述
描述
:
俗名:又名羅非魚、非洲鯽魚、非洲鯽、非鯽、福壽魚、吳郭魚廣義上可泛指臺灣常見的口孵非鯽屬養殖魚種。吳郭魚其名來自高雄水產專家郭啟彰及屏東農業學者吳振輝,在日治時期未有吳郭魚養殖成功紀錄,郭、吳兩人當時於新加坡服役,二戰後被安排遣返的前一天,兩人潛入當地的日本帝國水產株式會社,撈取數百尾「帝士魚」莫三比克種魚苗(Oreochromis mossanbica),希望帶回臺灣繁殖。然而當晚被不知情的李姓同袍當成髒水倒掉,只搶救出20尾。遣返當天只剩16尾存活,航程到達基隆時只活存13尾(5雄、8雌)。三個月以後郭啟彰在旗津老家成功繁殖了 1,526尾,隔年又繁殖近百萬尾魚苗,而後迅速繁殖分佈於臺灣各地。1949年,臺灣省政府農林廳(現農委會)將其命名為「吳郭魚」,開始推廣(因吳比郭年長而敘姓在前)。而後更多魚種或雜交種產生後,莫三比克吳郭魚被稱為「土種」或「在來種」吳郭魚。過去農林廳亦推廣農民在水田混養吳郭魚,因而吳郭魚產量大大提升。
形態:體呈橢圓形,側扁而高,土種吳郭魚最大體長約55公分、體色從銀灰至黑色皆有,相當多變。
生態:慈鯛科魚類多數為卵生口孵,即雌魚將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並且有嚴密的護幼行為,因而得名。而口孵非鯽屬的吳郭魚雌魚也具有口孵魚卵的行為,魚苗剛孵化後若遇威脅也會游入母魚口中尋找庇護。吳郭魚屬雜食性,可食藻類,繁殖力強、適應力強、少病害,且有領域性,且種間雜交極容易。在臺灣,吳郭魚擴散速度驚人,會剝奪原生魚種的生存空間,屬於入侵物種。
分布:吳郭魚屬慈鯛科,源來自非洲。
利用:「改良種」吳郭魚或稱「福壽魚」,係1969年水試所將土種吳郭魚雌魚與尼羅吳郭魚雜交後產生的後代,福壽魚生長快、體型大,很受市場青睞,但也因此無法繼續混養在水稻田,開啟了吳郭魚養殖業的發展;1975年培育出尼羅雌魚與歐利亞種雜交後代之雄性吳郭魚,更耐寒、換肉率佳,解決原改良種早產的問題,開啟吳郭魚商業化養殖時代。許多迎合市場喜好、不同形態的吳郭魚陸續被培育,例如1968年將桃紅色莫三比克突變種與尼羅種雜交獲得的紅色吳郭魚、1980年代不斷雜交後培育的純紅吳郭魚、抗病耐寒換肉率佳的臺灣鯛等。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