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大海鯰
僅限公開瀏覽
藏品記錄
編 目 號
:
NTMP0593
中文 名稱
:
大海鯰
數 量
:
1
單 位
:
尾
全長(吻肛長)
:
315
型態特徵
: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一對與其緊靠而略呈卵圓形的齒帶以及在後方有一對大而呈三角形之齒帶;口邊有鬚3對。第一鰓弓具12-15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I銳利硬棘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條14-17;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藍灰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具黑緣。
取得方式
:
複查補行登錄
到館日期
:
2003/12/29
採集地理資訊
採集地
:
基隆
採集日期
:
1945.10-1955.4
東/西經
:
E
經度(度/分/秒)
:
121.76°
南/北緯
:
N
緯度(度/分/秒)
:
25.16°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
物種分類資訊
綱名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目名
:
鯰形目
Siluriformes
科名
:
海鯰科
Ariidae
學名
:
Arius thalassinus
命名者
:
Rüppell
命名年代
:
1837
中文俗名
:
成仔魚、成仔丁
英文俗名
: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Giant seacatfish, Giant cat-fish, Giant salmon catfish, Giant sea catfish, Marine catfish, Khagga
大陸名
:
大海鯰
模式種產地
:
Massawa, Eritrea, Red Sea
藏品部位
:
全魚
保存方式
:
福馬林浸液
發育階段
:
Adult
棲息深度
:
10
最大體長
:
185
有毒魚類
:
是
食用魚類
:
是
觀賞魚類
:
否
經濟性
:
是
漁業利用
:
在春、夏季時常為流刺網、延繩釣及底拖網所獲,亦是釣友在河口區域常釣獲的魚種。由於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可以用枸杞、當歸等中藥燉煮去腥食用。
藏品描述
描述
:
本種主要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紅海,東至薩摩亞,北至韓國、日本,南至澳洲、羅得豪島皆有發現。臺灣各地海域皆有。
體延長,頭部略平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尾尖如鰻尾。頭中大,吻部略尖;口開於吻端略下方;口部附近具有四對鬚 (barbels),鼻鬚一對,上頜鬚一對,頦鬚二對。體表無鱗。第一背鰭短,前有堅強之硬棘;第二背鰭及臀鰭與尾鰭連續相接,皆為軟條;胸鰭位頭部正後方,上緣具數枚銳利的硬棘。背鰭及胸鰭之第一根為具毒腺之硬棘。體背側棕灰色,體側中央有兩條黃色縱帶,奇鰭之外緣黑色。
生態習性上,為少數生活在珊瑚礁區的鯰魚類,也曾見於潮池、河口域或開放性的沿岸海域。具群集性,平常大多成群結隊活動,白天棲息在岩礁或珊瑚礁洞隙,晚上才出來覓食,以小蝦或小魚為食。幼魚活動期間如遇驚擾,會聚集成一濃密的球形群體,稱為「鯰球」,以求保護。鰻鯰背鰭與胸鰭之硬棘呈鋸齒狀且帶毒腺,人如被剌傷會極度疼痛,印證我國沿海居民自古流傳之「一魟二魚虎三沙毛」,即三種令漁民最頭疼的魚類:除魟魚外,魚虎指石狗公或獅子魚,而沙毛就是鰻鯰。
與人類之關係,一般皆當下雜魚處理。其毒刺所分泌毒液含有鰻鯰神經毒和鰻鯰溶血毒,一旦被刺到,會引起長達 48 小時以上的抽痛、痙攣及痲痺等症狀,甚至引起破傷風,是危險的海洋生物。
(本頁面物種資訊引用自邵廣昭,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http://fishdb.sinica.edu.tw,取用日期 2022-10-01。)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