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網站導覽
下載清單
網站導覽
首頁
藏品查詢
分類瀏覽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
人名
類別
典藏單位
年代瀏覽
人名瀏覽
類別瀏覽
典藏單位瀏覽
關於我們
圖像授權說明
典藏品開放統計
請輸入關鍵字
下載清單
:::
藏品資訊
臺灣石(魚賓)
僅限公開瀏覽
藏品記錄
編 目 號
:
NTMP1400
中文 名稱
:
臺灣石(魚賓)
數 量
:
1
單 位
:
尾
全長(吻肛長)
:
130
型態特徵
:
體延長而略側扁,腹部略圓。頭中大而尖。吻圓鈍而前端稍突出。口略寬,位於吻位下位,成圓弧形。唇稍厚,上唇包住上頜,下唇則與下領前端分離,左右的唇褶略有間隙。咽頭齒3列,齒式5.3.2—2.3.5。有鬚2對,頜鬚略長於吻鬚。體被圓鱗;側線完整而沿體側中央直走;側線鱗數39-4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5(分枝軟條)。雌、雄魚的吻部皆具追星,但雄魚的體型較小;雌魚的臀鰭較雄魚略為尖長。體呈黃綠色,腹部略白,體側具7條黑色橫帶,尤以幼魚最為明顯,成魚體色逐漸變暗,橫帶亦漸不顯,如死亡後,體色變化甚大,斑紋亦不清楚;背鰭及臀鰭鰭膜淡黃色而具數條黑褐色橫斑;胸鰭、腹鰭及尾鰭淡黃色。
取得方式
:
複查補行登錄
到館日期
:
2003/12/29
採集地理資訊
採集地
:
曾文溪
採集日期
:
1984.5.17
東/西經
:
E
經度(度/分/秒)
:
120.65°
南/北緯
:
N
緯度(度/分/秒)
:
23.38°
世界分布
:
臺灣
台灣分布
:
北部、中部、南部、東部
物種分類資訊
門名
:
脊椎動物亞門
Subphylum Vertebrata
綱名
:
條鰭魚綱
Actinopterygii
亞綱名
:
新鰭魚亞綱
Neopterygii
目名
: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科名
:
鯉科
Cyprinidae
學名
: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命名者
:
Günther
命名年代
:
1868
中文俗名
:
石斑、石、秋斑
大陸名
:
石賓光唇魚
模式種產地
:
Taiwan
藏品部位
:
全魚
保存方式
:
酒精浸液
發育階段
:
Adult
棲息深度
:
0
最大體長
:
20
有毒魚類
:
是
食用魚類
:
是
觀賞魚類
:
是
經濟性
:
否
漁業利用
:
本省河川之游釣魚類。紅燒或油炸皆宜,唯繁殖季節時,魚卵具毒性,如果不小心誤食,會引起腹瀉、頭暈、嘔吐等症狀,應避免食用。
藏品描述
描述
:
臺灣的特有種,過去普遍分布於西部各河川,俗稱石斑、石[魚賓]、秋斑、石賓(臺東)。初級淡水魚。喜歡棲息於水流湍急、較高溶氧的溪流及較清澈的深潭底層中。成魚白天較常躲藏於石縫之中,夜間才出來覓食,幼魚則終日在沿岸、石頭間或岩壁上穿梭覓食。雜食性,主要攝食石頭上的藻類及水生昆蟲[1]。疑似遭人為放生而擴散至東部流域,目前分布於北部、西部、南部、東部等河流皆可見[2]。
孔、戴兩人於2005年觀察不同體型的臺灣石[魚賓]對棲地的偏好,發現其兩階段生活史即幼魚期、成魚期有不同的行為,幼魚期在枯水期和雨季表現不同的棲地偏好[3]。另有研究利用粒線體DNA控制區域來探討台灣石[魚賓]之族群多樣性,結果發現台灣三大地理區中十一條主要河川的族群與個體間皆有遺傳差異,經建模分析,至少可分北中南部各一群,且濁水溪族群基因型較其他群古老,故台灣石[魚賓]可能由中部遷徙至北部及南部[4]。
註釋或參考文獻:
[1]邵廣昭。2019。臺灣魚類資料庫網路電子版。http://fishdb.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臺灣國家公園:生物多樣性資料庫與知識平台。
[3] 孔麒源、戴永褆。2006。屏東縣萬安溪臺灣石「魚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之棲地利用。《師大生物學報》。
[4] 許桂菁等人。2000。台灣石魚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之族群遺傳結構(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Acrossocheilus paradoxus (Cyprinidae))。《師大生物學報》。
詳細資料
授權資訊
國家文化記憶庫
已瀏覽清單
:::
版權所有
文化部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著作權聲明
總機電話:(+886)-2-8512-6000 地址:24219新北市新莊區中平路439號南棟13樓
意見詢問:歡迎透過電話的方式與我們聯繫。 我們將以最快的速度為您服務。
藏品總筆數
1227747
文化部典藏網功能服務滿意度:
非常喜歡
喜歡
尚可
網站資料內容為典藏機關自行維運,藏品資料欄位,若尚未著錄者,不予呈現。
瀏覽人次
3988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