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藏品資訊
臺東岩灣浮浪者收容所製漆器置物四層方盒
登錄號:T2018.001.2530的圖片(T20180012530_A001.jpg),第1張,共3張
僅限公開瀏覽   
登錄號:T2018.001.2530的圖片(T20180012530_A001.jpg),第1張,共3張
登錄號:T2018.001.2530的圖片(T20180012530_A002.jpg),第2張,共3張
登錄號:T2018.001.2530的圖片(T20180012530_A003.jpg),第3張,共3張
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T2018.001.2530

尺寸:20 x 21.7 x 25.9cm
歷史分期: 1912-1926(日本時代-大正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24~1924
類別一:器物類,建築與居處空間,其他
創作者/製造者:宮內富志
製造地:臺東岩灣浮浪者收容所(今法務部矯正署岩灣技能訓練所)
關鍵詞:流氓、遊手好閒、臺東市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臺東岩灣浮浪者收容所製漆器置物方盒。材質為木製漆器,共四層,每層蓋上有一個「宮」字標記,底部寫著「大正十三年九月宮內富志臺東岩灣浮浪者收容所製作。
2.1902年起,臺灣總督府為確保臺灣治安的穩定性,而對浮浪者採取規劃措施。所謂浮浪者,即是清朝以來的羅漢腳,1906 年,臺灣總督府公布「臺灣浮浪者取締規則」,警察對於沒有固定居所、沒有固定職業、會有妨害治安之嫌,經戒告下仍未改正者,得在總督的許可下,可送往臺東加路蘭的「浮浪者取締收容所」。其後,又於火燒島(今綠島)設立「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以舍獄方式進行管理,並強制期勞動,以培養謀生能力。1920年,總督府以告示第26號,公布自3月1日起廢除火燒島浮浪者收容所,所收浮浪者移入臺東岩灣浮浪者收容所。
參考資料:沈德汶,2008。日治時期台灣浮浪者取締制度研究,臺北: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編目者:委託編目-曲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編目日期:2019/12/17
已瀏覽清單
藏品(盤古的腳印)的圖片
藏品(琦君與詹悟夫婦合照)的圖片
藏品(同治五年三鳳等人仝立鬮書)的圖片
藏品(台中縣教育局長洪慶峰1996年6月17日至8月27日筆記本)的圖片
藏品(N/A)的圖片
藏品(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印《領袖治軍嘉言》)的圖片
藏品(高玉樹43年任內相冊-0310)的圖片
藏品(邱德雲裝裱相紙:風吹日炙系列43)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