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單位: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登錄號:T2018.001.5379
尺寸:27 x 21 x 0.1cm
歷史分期: 1926-1945(日本時代-昭和時期)
推測年份(西元):1942~1942
年代描述:1942年
類別一:圖書文獻類,照片與相簿,人物
創作者/製造者:不詳
製造地:不詳
關鍵詞:保甲制度、交接、地方安全、寫真
文物描述:1.本物件為新舊保正送遞會紀念合影,拍攝地點為戶外廣場,拍照時間天色昏暗,照片成員共分為3排,第1排的成員全數脫帽坐於椅子上,第2排以後的成員則站在不同高度上分層入鏡,所有成員皆為男性,或著正式西裝或著漢服,廣場旁有幾棵高聳椰子樹,後方還有1樓平房,照片下方並寫有「新舊保正送遞會紀念」及留影時間,整張照片保存良好。
2.保甲制度是源自清朝時協助政府維護地方安寧的保甲制,但在日治時期,保甲制度是社會控制的重要工具,總督府訂定了《保甲條例》,規定每十戶為一甲、每十甲為一保,每個「甲」都設置「甲長」,而「保」則設置「保正」,任期皆為兩年,為無給職,日本人在保甲這方面是讓臺灣人民油管轄區自行推舉出來的,保正及甲長也必須要協助日本當局維持秩序、宣傳政策、檢查環境衛生等內政,除此之外,《保甲條例》中規定了所謂的「連坐責任」制度,藉以達到使人民互相監視的功效。
參考資料:蔡慧玉,1995。保正、保甲書記、街庄役場─口述歷史(李金鎮、陳榮松,陳金和),臺灣史研究,2( 2 ):187-214。
編目者:委託編目-曲觀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09
編目日期:2020/09/22